靖和三十年的九月三十日
这一日是王家被押送至西北的日子。
城门一开,就有许多人读书人自发的赶到了城外的十里长亭等候王珩,只为了在他临走前送他一程。
在等待王珩一家到来的时候,有士子想到如王公这般品性高洁的君子被流放西北,如韩首辅那样狡猾的小人却身居高位。
这是乱世之象呀。
思及此,这些士子们忍不出悲泣痛苦。
哭声是有感染性的,其余的士子原就为王珩的落难,心生不平,他们听到同伴的哭声,也忍不住痛哭出声。
几百个士子们一齐哭的阵势还是很具有震慑性的。
来往进城的百姓们看到这些士子们在哭,又是震惊又是好奇。
待到打听清楚原委后,这些百姓也跟着哭了起来。
与此同时,城内的百姓也在对着押解王珩全家的马车痛哭。
经过士子们这些时日的宣传,百姓们已经知道王珩因为不愿屈就新帝而被流放的事情了。
他们都是淳朴的人,虽然碍于新帝威势不敢说些什么,却也在王珩走的这日自发赶到街上为王珩送行。
整个京城一时间万人空巷,所有人都挤到了王家通往西城门的那条路上。
顺天府的人担心百姓们聚集在一起会出事,便组织了所有的衙役过来维持秩序。
可衙役的人数,又怎能比得过百姓的人数。
有些百姓想要把自己给他们尊敬的王珩大人准备的干粮扔到押解车上,就一个劲儿的往里面挤。
眼见那些衙役都要被挤倒了,押解车也寸步难行,王珩终于在车上站了起来。
为了防止他逃跑,他的脚上被差役带上了脚铐。
他虽站在那里不能动弹,可当他一站起来,那些百姓们立马安静了下来。
王珩对着那些百姓们道:“大家的好意,某心领了,只是这些差役押送我们出京也是有时间限制的,烦请大家行个方便,让押解车能继续前行吧。”
百姓们听完王珩的话后,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就是他们爱民如子的王大人,纵然身处牢笼,却还是时刻为别人着想,哪怕那人是押解他的差役。
百姓们虽然讨厌官府的这帮人,却十分的信服王珩。
王珩话音刚一落地,百姓们就自发的往前传话。
人群慢慢的往后退,为押解车让出了一条宽宽的道路。
差役们继续驶着押解车往前走。
有了王珩刚刚的话,百姓们再也没有往里挤了。
可他们眼看着押送王珩的押解车离他们越来越远,表情也越发的悲伤。
不知是谁先哭了起来,哭声此起彼伏的响起。
待到押解王珩的押解车驶到西城门的时候,他们身后已是哭声震天。
负责押送王珩一家的差役和士兵被哭的心虚,直到他们走到西城门处看到守门的士兵,方才神情安定了一些。
看守城门的士兵是最会带眼看人的人,他们看到那些富贵人家的马车一般都会露出点头哈腰的表情,看到那些身着贫寒的百姓则是面容冷漠。看到这类押解车经过,都会对押解车里的人露出一副鄙夷的表情。
可此时,那几个守门士兵却是难得的面容庄重,其中一个士兵检验完差役的令牌,通知同伴可以放行后,却是看着王珩的背影发呆,久久都没有回过神来。
等王珩的身影逐渐消失不见后们,那个士兵才回过神来。
他继续站在城门下发呆,可心里却一直想着一个老道长曾经说过的话。
那个老道长说,当帝王开始驱赶杀害有德之人,任用品行不端的人的时候,这个王朝就要开始走向衰落了。
士兵有种预感,这新帝的椅子可能坐不了多少年就要让位了。
押解车行至十里长亭时,又是一片哭声震天的场景。
那些个差役和士兵这会儿也不敢上去驱逐大家,见这些士子们拦在车前不放,便干脆停下了押解车,留足时间给他们道别。
王珩对着差役和士兵们道了声谢后,方才转身和为首之人说话。
为首之人是一位天下闻名的名士衡居先生,他自成名后就一直隐居山中,从不见外人,却在听闻王珩被流放后,赶了过来,为王珩送别。
“衡居先生。”王珩对着这位品性高洁的名士鞠了个躬。
衡居先生却避了开来,对王珩行了个大礼,起身后他双目含泪的对王珩道:“某要多谢大人,大人品性高洁,将生死富贵置之度外,时为读书人的楷模,朝廷的脊梁。正是因为有了您这样的大德之人,我们读书人的风骨才能传承下去。”
后面那些士子们听到衡山先生的夸奖后,纷纷附和。
“先生过誉了,某受之有愧。”王珩拱手道。
王韶光随着祖母和母亲坐在押解车里,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原来,当一个人真正为百姓着想,爱民如子的时候,百姓们也会爱戴这个人,尊敬这个人。
当一个人不屈服于邪恶,为了心中的正义而战的时候,会有无数人尊敬他。
王韶光以前常听旁人说自己的父亲是个品性高洁的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