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辽之梦游天下> 第477章 生出养老的梦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7章 生出养老的梦想(1 / 2)

青海黄河岸边,赵普在黄河边上喝着茶,心情格外舒服。或许也是因为太舒服,他还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仿佛也是注定了。人都是怕死,赵普自以为是做法,却让他死亡提前呢?

此刻的赵普心里暗想以往都是觉得朝廷之中,争权夺利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现在退下来了,才慢慢觉得,这人生莫过于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够退出官场,全身而退。

在不考虑生活成本的前提下,你是会选择去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都市生活还是选择在鹤岗、双鸭山这样的四五线城市生活呢?想必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前者,因为发达的大都市不仅仅有更好的医疗、教育资源,以及更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都要告老还乡呢?

要知道,在古代可没有那么多大城市,要说繁华恐怕少有城市能出京城其右。那么为什么这些为国家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逃离”京城呢?难道是繁华的京城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杀机,亦或者是回故乡养老有着数不清的好处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全方位地看待问题。

一、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古代退休制度缘何而起,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的,目前被大多数人承认的说法认为,官员退休制度起源于周朝。周朝《礼记》中有明确记载到:“大夫七十而致士”,这样说的话,古代的士大夫到了七十岁才可以退休。在古代退休的官方名词是“致士”或者“致政”,由此可见中国的退休制度已经延续了3000余年。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继雍正皇帝开始,各部院的大臣在55岁即可主动提出退休申请,如果官员本身没有意愿退休,在官员年满七十后朝廷也会恩准官员退休,但是各阁大学士等朝廷重臣就必须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况且很多重臣本身也无意退休,毕竟退休后就再也没有在任时的待遇和威风了。

以上说的基本都属于寿终正寝,按规矩退休的。随着官员年龄的不断增长,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一定是大不如前的,很多官员已经无力处理政务,一旦多次考核不合格,或者被御史弹劾玩忽职守的官员一经查实,也是会被强令致仕途。

在漫长的历史上看,被朝廷勒令退休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话说回来,一个国家的健康运转需要年轻人来参与国家治理,只有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国家才会有生机。

二、古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

首先肯定的一点是,绝大部分古代官员退休后是有退休工资的,但是每一位官员退休后的待遇如何,都与他们在朝时期所任官职的品级和官衔挂钩,为了防止很多官员在位时懒政,不同的朝代都会对官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官员的退休待遇。

有些官员在朝时,兢兢业业深得百姓爱戴和同僚的尊重,那么这些官员极可能在退休后仍然能拿到全俸,这些官员可是皇帝特批的。大部分的官员退休后的工资待遇减半只能拿到当官时一半的俸禄,有些官员在工作中就是马马虎虎,懒政行为明显退休后甚至俸禄更低。当然这也仅仅是普遍情况,退休待遇如何不就是皇帝的一句话而已。

据《汉书》记载,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能拿到原来三分之一的俸禄。魏晋时期到元朝基本上退休官员的俸禄都是在任时的一半左右,到了明朝,退休的官员不再有俸禄,但是还能享受一些政治待遇,到了清朝退休官员的经济待遇有所提升,政治待遇也未降低,还享有优惠子孙的大福利,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制度也称为恩荫制度。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可以跻身官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子孙都是有着巨大的好处,不仅仅在位时可以可以享受好的待遇,退休后待遇也会有所保障,自己的子女甚至还会吃到父辈从政的红利,这也难怪古人总说学而优则仕了。

三、回乡养老即是自身选择也是被逼无奈

既然很多朝代在退休后仍享受政治待遇,保留官阶,那么为什么要回到故乡养老呢。为国家操劳了大半辈子,在京城这繁华之地颐养天年不好么?但是大多数的官员都选择离开这皇城脚下,就像明朝的刘伯温从未放弃辞官回乡,到青田老家养老去。

官员之所以选择告老还乡,其实同皇权的压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皇帝的角度来说,如果所有退休的官员都在京城养老,那势必会对朝中人事职位的变更有着很大的阻碍,要知道很多身居要位的大臣即便是退休了在朝中也是有着极大的影响,若不让这些重臣远离京城,难免会培养出个“二朝廷”来,这是历代皇帝都不能接受的。

与其留着这些大臣在京城中扰乱朝政,不如让这些老家伙走得远一点,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的稳固皇权,稳定朝堂秩序,另一方面也是加强皇帝的权威。这京城就是皇城,皇帝可以在京城生老病死,可臣子无论有多高的地位,一旦不为皇权所用,连在京城养老的资格都没有。

与之对应的是,不仅仅皇帝不希望退休的大臣在京城养老,大臣也不想在这皇城根底下颐养天年。一方面伴君如伴虎,一旦哪天皇帝疑心四起,恐怕自己什么也没做也要招来杀身之祸。另一方面,京城内危机四伏,不仅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