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一官起得异常早,早到一官的娘都还没来得及将早饭完成。
一官随便扒了两口桌上的粥,就算是吃过了,之后便匆匆出门,说要上学去了。
一官的爹娘互看一眼,心想这孩子真是有心向学,天不亮就往学馆里跑,这应该算是件好事吧!
郑绍祖笑着说:“或许是他读出了兴趣了,只希望不是小孩子兴头,没两三天就过去了,读书还是要持之以恒。”
一官娘也觉得欣慰,只是口里说:“看来明天我得起更早些,才来得及给他做早饭吃。”
一官出门后,三步并两步便往兰溪土堤方向跑,上学的步伐从未如此轻快。
远远就看见,还是昨天那颗莿桐树下,老人已经坐在那里,手里依旧拿着钓竿,一动也不动,就好像从昨日起就一直坐在那里,从未曾离开。
到了树下,一官停下来,喘着大气一时还说不出话。
老人先开口:“小兄弟很守信用,精神很好!”
一官一点不肯吃亏,也说:“老爷爷也很守信用,更早来,精神更好!”
两人说完,都大笑了起来。
一官如昨天,在老人身边坐下,开口便说:“老爷爷快和我说说,那些海上的故事!”
老人疑惑,记得自己没对一官说起,自己跑过船、出过海,一官是如何知晓?毕竟在这时候,出海可是犯重罪的,于是便问:“你怎么知道我出过海?能与你说海上的故事?”
一官得意说道:“看一眼便知道!黝黑的皮肤,手上的老茧,还有脚上龟裂的痕迹,一看就知道你以前一定是个跑船的讨海人,你身上的每一道伤疤,必定都有故事,我要听有关大海里发生的事情。”
老人停顿了一下,虽然他看不见一官,但能感觉得出来,这个孩子异于常人,虽然不过短暂接触了两次,但立刻就能发现他机智、聪明、而且充满热情,尤其是还能将这份热情,感染给身边的人,就连他这个垂垂老矣的老头,也被他蓬勃的生气给带动了。
一官看着老人不说话,只面露微笑,便开口问起:“老爷爷是不是,也是这里的人?”
“当然!”老人笑着反问道:“不像吗?我可是地道的泉州人,祖祖辈辈世居于此,说起我们泉州,自唐朝起便是远洋大海舶出入的港口,往返于东洋、南洋、西洋五十余国的大船进出这里,运送无数绫罗绸缎、青瓷白窑、绢巾萝帕、茶、酒、纸、糖,向全世界展示她的繁荣与风华,全国的商品、世界的商贾都聚集于此,唐朝有个叫包幼嗣的诗人,曾经描述着“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宋朝一个诗人李邴,也写下“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诗句,都是在描绘泉州城的繁盛景况。
还不仅只是船舶港口而已,泉州也是远洋海舰建造的重镇。这里的工匠能造出三桅七帆的大海船,不只船身庞大,船体稳固,海上航行操控的灵活,都绝对是首屈一指的。随便一艘船,都能容下船员百名,商货马车千乘,这样的船最适合远渡重洋,载运商货使用。
还有泉州这里的百姓,更都是天生的一流水手。一方面,我们闽南人一向刻苦耐劳,更重要的是我们血液里,流淌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就是能与大海共生共存,在海上活动自如。
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先秦之前,便掌握了海上航行的技术,素有“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习性,至今已超过两千年。两千年来,与海共生已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本就是在大海的怀抱中繁衍成长,只可惜…”
人是故乡好,水是故乡甜,说起自己家乡事,言语之中充满了身为一个泉州人的骄傲,只是原本正说在兴头上的老人,忽然停了下来,摇着头欲言又止。
“怎么了?”一官问。
“没什么!只是有一些感慨。”老人伸出手探了探,摸了摸一官的头,换了一个语气接着说:“孩子你想听海上的故事,是心中对大海充满憧憬,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你是个泉州人,大海早已印进了泉州人的灵魂,海水早已注入了泉州人的血液,这是天命,是一种幸运,也是无奈。”
一官似懂非懂,但他不在乎这些,只催促着说:“老爷爷有什么精彩的故事,赶快说出来,讲给我听好吗?”
老人又拍了拍一官肩膀,笑说:“小兄弟是想出海闯天下吧!想出海得再练壮些,至少要像我这样。”说时拍了拍自己厚实的胸膛。
一官打量了一下老人身材,虽岁月带来了苍老与衰弱,但依然可以想象,他年轻时的魁梧壮硕。
老人不疾不徐悠悠开始说起:“想我就是在和你现在差不多的年纪,也就十二三岁吧!那时村里闹饥荒,其实当时每年都饥荒,只是那年特别严重,家里能吃的早就都已吃光,所有人都出去找吃的自谋生路。那日我实在是饿得全身无力、头脑发昏再也受不了了,很勉强才踱到**江边,异想天开就做了个简陋的鱼竿,便钓起鱼来,反正那时再也没有气力再去哪了,与其等死什么也不做,还是放根钓竿碰碰运气,只求老天保佑,能让我钓起一条大鱼,美美吃上一顿,否则我相信自己,实在撑不到隔天。”
“现在也一样呀!”一官听着心有所感说道:“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