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给李云睿行礼,李云睿万万是不敢接的,毕竟太子妃的身份在那里摆着,太子算半君,太子妃就算半个皇后了!“太子妃折煞云睿了,皇孙乃是天选子,吉人自有天相,云睿万不敢贪功!”
“云睿客气了,侍卫们回来说了,若非你提醒,以刺客的手段,瞻基非死即伤!”太子妃说这话时,脸色有些惨然。
李云睿听了这话,立在原地默默不语。
太子妃说的话,的确没有夸张,要不是李云睿事先提醒,护卫们打起精神来,就凭一窝蜂密集的程度,朱瞻基搞不好就被射成马蜂窝。
“云睿,能否告诉我,你是从哪里得到消息,有人要对瞻基不利吗?”张氏见李云睿不说话,又开口问道。
听太子妃说这话,李云睿瞬间明白了,张氏把自己叫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打探刺杀朱瞻基的凶手的消息,但这事李云睿不打算掺和,一旦说漏了嘴,就把曹国公府的暗卫暴露了。
“回太子妃,我没得到啥消息……”李云睿在第一时间开口否认,说道,“那日见到皇孙时,我见他印堂发亮,有好事将近,就向他表示祝贺,结果蹲下来跟他说话时,却发现有一丝黑气,如烟煤一般晦暗,萦绕在脑门上。我研究过相学,知道这是灾咎之相,所以就出口提醒金大人,护送皇孙回府。”
李云睿说得神乎其神,张氏听了之后,不知该如何是好:面相之说,虚无缥缈,信则有,不信则无。
如果有人让李云睿相面,失误了。李云睿借口都想好了,老子又不是神仙,学艺不精,这次准了,下次不准,很正常!反正,现在是不可能把李家的暗卫暴露出来。
李云睿猜测,张氏问这个问题,应该是朱高炽授意的。朱瞻基在这么敏感的时间,遭遇不明袭击,朝廷给出的结论是建文余孽,关键还是那种被灭了口的人证,作为父亲,朱高炽应该是心里不爽,这是题中之义。
李云睿的猜测没有错,朱瞻基被刺杀一事,朱棣给朱高炽的结论,朱高炽连根毛都不相信,但他心里很清楚,朱棣是为了大局着想,必须给百姓和官员一个交代。
朱棣登基不过一年多,朝局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方方面面都要顾忌。靖难成功,不是功成名就,而是真正苦难的开始。
做皇帝,不是坐上皇位,就能让文武百官心服口服的。政治,需要维护各种利益集团在一个均衡层面,如果失衡,就容易导致政局不稳。
是,当了皇帝,可以掌握天下百姓、文武百官的生杀大权,谁不服,就可以高举屠刀,杀杀杀。
人杀完了呢?谁干活?
也许有人会说,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两条腿的人还不好找?这世上能干活的人多了去了!的确如此,但能干活,不代表能干好活。
新上来的官员,不熟悉政务、不熟悉规则,乱搞一通,轻则朝廷一团混乱,重则民不聊生,战乱再起。
任何一个朝代更迭,为什么会留下大量的前朝官吏?原因就在这里。
作为得位不正的朱棣,必须缓缓图之,以平衡新老勋贵、文武、宗室、百姓等各个集团利益,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儿子。
朱高炽也是饱读诗书、受过大儒教导的人,而且是那种学懂了的人,否则他也不可能在靖难期间,将北平城管理的井井有条,帮朱棣做好了后勤支援工作。
大家都知道,战争,不光光是冲锋陷阵,最重要的是后勤保障。
而保障好后勤,则需要主事人有很好的管理协调能力,由此可见,朱高炽的头脑和手腕,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在得到朱瞻基遇袭的第一时间,他就怀疑了下手的人,是自己的弟弟朱高煦,因为这个时间点,如果建文余孽要搞刺杀,也是应该找朝廷重臣、或者太子候选人刺杀,杀一个孩子,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当朱棣把调差结果交给朱高炽时,朱高炽默默接受了这一结果,但接受并不代表认可,朱高炽肯定要挖出幕后黑手,来做好防备。
所以,朱高炽就把主意打到了李云睿身上,才有了张氏见李云睿的场面。
张氏见李云睿用面相之说,来回复自己,一时还真不知道该不该信李云睿的,关键是李云睿这人,太神奇了。
自从长公主朱云薇生日,李云睿提醒张氏,把朱瞻基当做筹码,以讨皇帝欢心。之后,张氏就开始关注李云睿了,他的一举一动,张氏不敢说了若指掌,也是知道的七七八八。
在她看来,李云睿身上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似乎无所不能,让人琢磨不透,这就让张氏有一种错觉,或许李云睿真有某些特殊能力。
如果别人说会通过看相,预测吉凶,张氏或许还会怀疑;但李云睿说自己会看,张氏却信九成。
两人又闲扯了几句,李云睿跟着朱瞻基出了内院。
找了一个没人的亭子,停了下来。
李云睿靠在柱子上,四下看了看了,从手袖里掏出一个小盒子,递给朱瞻基,说道,“瞻基,这是给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