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
客栈里。
赵德昭看着书桌上的那一首《青玉桉·元夕》,点了点头。
作为描写元宵佳节的传世佳作,老辛这一首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不相伯仲。
其普及程度也是非常之高,哪怕有些人记不清全诗,也能念出那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可以说,这算是穿越者必抄的诗词之一了。
在得知未羊拿到了李煜的元宵宴会请帖之后,赵德昭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就是这一首词。
然后他就立刻写了下来。
赵德昭觉得,等元宵节的宴席上,未羊把这么一篇千古绝唱放出来,他在南唐的名气只怕是会一飞冲天了。
旁边当书童的刘承规在将那份还未干透的纸张捧起来看了看之后,呆愣了许久。
他虽然文化水平一般,只会一些简单的书写阅读之类的。
但是评判一道菜的好坏,并不一定得会做菜才行。
评价诗词也是如此。
刘承规虽然写不出什么诗词,但他能看得出来这一首《青玉桉·元夕》到底好到了何种地步。
于是乎,他对于面前这位二皇子越发的看不懂了。
武力方面就已经够惊人的了,没想到在文笔方面还能有这么高的造诣。
这还是人?
刘承规又有些想不通了,如果二皇子如此优秀,为何当初自己听到的消息里头,都是说这位二皇子不怎么受宠的呢?
难不成是在有意藏拙?
想到一些和皇后,赵德昭、赵德芳母族方面的相关情报之后,刘承规心里冒出了这样的想法。
随后他就对这个猜测越发的肯定起来。
这么一打岔,刘承规的思绪倒是从震惊的情绪里清醒了不少。
眼看着赵德昭收起那张纸,就要出门,刘承规突然开口道:
“少爷,且慢!”
“嗯?”
赵德昭回头看着刘承规,眼神里带着疑问。
“少爷,你这首词,小的看来,不合适。”
刘承规继续说道。
“哪里不合适了?”
赵德昭倒想知道知道,这么一首流传千古的元夕词,还能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还能被刘承规给指出来?
刘承规摇头道:
“这首词不合适在于,它太好了!”
“太好了?那怎么会不合适?”
赵德昭有些不太理解刘承规的意思。
刘承规直接用了四个字来解释。
“文无第一。”
略微思考了一会儿以后,赵德昭明白了刘承规的意思。
自己之所以要把未羊包装成诗人,就是希望他借此能够介入文风盛行的南唐上层社会,以期未来能发挥特殊的作用。
这一次的元宵宴会就是一个扬名的绝佳机会,所以赵德昭才会拿出《青玉桉》这个大杀器。
但是赵德昭却少考虑了关于人性的方面。
超前一步是人才,两步甚至更多的话就是天才了。
而天才总是会遭人嫉妒的。
如果说南唐的皇帝是赵匡胤这样的君主,未羊用《青玉桉》自然是没有问题的,赵匡胤还会对未羊赞赏有加。
但南唐的君主是李煜。
他自己就是个文人,擅长写诗词的文人。
文人相轻这种事情并不会因为李煜是皇帝就消失。
甚至于还有可能会加剧许多。
想想就能知道,李煜举办的这个元宵宴会上,他自己肯定是免不了吟诗作赋的。
李煜自然也是当之无愧的绝对主角。
要是这种场合下,未羊放出这一篇《青玉桉》,那就是在抢李煜的风头了。
喧宾夺主。
这样的话未羊的名声虽然还是会传扬出去,可也算是得罪了李煜,绝了在南唐发展的前途。
想通了这些,赵德昭便重新坐了回来,开始在自己脑海里检索起其他的诗词,想从中找出一篇合适的。
刘承规在旁边安静的看着,不敢出大气。
这几天下来,他算是看清楚了,只要这位二皇子这么坐在书桌前面一会儿,就能写出一篇上佳的诗词来。
信手拈来的简直就像是文曲星下凡一样。
这个娱乐活动稀缺的年代里,一首上佳诗词就好似后代的金曲一般,总是很受欢迎的。
刘承规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被赵德昭给圈粉了,就等着赵德昭出新歌,啊不,写新诗了。
坐在书桌前的赵德昭想了许久,却始终没能找出一篇合适的诗词来。
久久不能下笔的情况下,赵德昭决定出去和未羊讨论一下。
自己虽然是导演兼编剧,但是发挥还是要靠主角的,所以遇上自己不太好决断的事情,或许问问当事人是个不错的方式。
看着没有写出任何作品就直接离开的赵德昭,刘承规略有失望的开始收拾起来桌上的纸笔墨砚。
鬼使神差的,刘承规开始写起了刚才看到的那一首《青玉桉》。
“好词,好词啊,真的是太好了。”
那一头,出了门的赵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