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人节,宫中有宫宴呢。
不管是朱高熙这个储君,还是福娘这个太子妃,真是忙碌的人儿。
于是,夫妻二人就是默契十足。这会儿,准备歇下了。
永和九年,日子如此不咸不淡的过去了。
永和十年。
春。
朝堂上下,都有一种紧迫感。
那种战争前的气氛,在朝堂上已经有了一些的预热。
朱瞻元是皇太孙,他随他爹这个储君可是扎根在朝堂上,理政理事。所以,他更有感觉。对此,朱瞻元还是保持了冷静的态度。
因为。
他皇祖父可是要五征草原的男人。而且,还是亲征。
这得淡定。多来几回,就完全会习惯了。
春。二月二十五日。
大朝会。
永和帝讲了,他将御驾亲征之举。
整个朝堂,一时沉默。那等凝固的气氛,人人都觉得压抑极了。
因为灭安南国的不世之功,再加上永和帝的帝位就是从马上打下来的。可以讲,永和帝的威望在朝堂之上,那是一言九鼎。
最初。
永和帝登基后,就是先清扫了勋贵中的碍眼人。然后,又是借着手中的刀子,再洗刷了吏治。这些年来。官员们被永和帝收拾怕了。
帝王不光是治理的官员们怕了。而这实在的功绩,也够耀眼的。
因为君威过甚,臣权肯定就是弱了。
这东风西风,总要压倒一方的。于是,明明朝臣们都想反对了帝王的御驾亲征,奈何就是没人敢出头。
朝堂上。
永和帝清洗了太多回。硬骨头,都是被踢了出局。
现在的朝臣们,人人都精明着。总之,对帝王那是纳头就拜。
“圣上英明。”
“我皇万岁。”
这等马屁话,永和帝听了太多。
于是。
永和帝御驾亲征的事情,就是在永和帝的愉快决定了,通过了。朝臣们没反对,永和帝自然就当是默认了。
朱瞻元是这一场戏的旁观者。
在这一刻,朱瞻元强烈的认识到了。他前一世,跟这一世的皇祖父之间的差距何其大也。
想一想,他前一世登基后,跟朝臣们的明争暗斗。以及朝臣势之大,让他这个帝王还得倚靠了拱卫司这只皇家鹰犬,来平衡了某些过于势大的臣子。
更甚者,到后来他还借助了家奴宦官们的一些平衡。
朱瞻元就不得不承认,这些大周朝的文官啊,真是……一群贱骨头。想一想,那些他初初登基时,想在他这个帝王身上,刷了一波名声的清流们。
再瞧一瞧,如今在皇祖父膝下各种跪拜,各种听话,各种乖觉的官员们。
朱瞻元从未曾的清醒认识到了。
他前一世后来的认知没错。帝王,果然是孤独的。文官们,可用不可信。至于武将,可用也需得提防。
唐朝的武将跋扈,有安史之乱。害了唐朝三百年的江山基业。
宋时的文官嚣张,同样的因此有了崖山之后,中原陆沉。
可叹、可叹……
朱瞻元的眸光幽幽。他莫名在这一刻,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他的皇曾祖父宏武爷,会册封了藩王吧。
这时候,朱瞻元在思量了。
历朝历代的得失之间,有何得?有何失?
“也许……”
莫名的,朱瞻元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些念头。他抓住了,却没有讲出来什么。他只是觉得,若是将来他治理了天下时,可以尝试一二。
如今,他只要做好了一个皇太孙的本份即可。
永和十年。
春,三月。
燕京城,大军北上出征。永和帝御驾亲征。
太子朱高熙留在燕京城监国。当然,这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太子朱高熙特别的宽厚了他的长子朱瞻元。
因为,监国的实际任务,大半是操持在了皇太孙朱瞻元的手上。
“呜呜……”
祭祀天地,祭祀祖宗后。
大军开拔时。
那号角声,响彻在了燕京城的上空。
最后……
朱高熙领着朝臣,他的长子朱瞻元站在他身侧靠后半步的位置。他们在给出征的大军,送行。当然,这站立的位置,是在燕京城的城楼之上。
出了燕京城,那大军的行进,像是一眼望不到头的人流。
朱瞻元静静的瞧着。
瞧着碧空如洗,瞧着大军的影子一直再也不见为止。
“孤与太孙谈一谈话。尔等,皆退下吧。”
朱高熙这位储君留了长子说话。朝臣们自然是齐齐行礼后,告退了。
一时间。
城楼上,父子二人远处有护卫在守护。不过,隔的距离甚远。倒也听不到父子二人谈了什么。
城楼上,春风拂面。
朱高熙望着城外,那远远的山间,是绿色一片。
“这朝中的政事,瞻元,你多用心些。若是做好了,你皇祖父会看见你的成绩。”朱高熙勉励了儿子。
“爹放心,儿子明白这是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