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侯便最安全了。
黎侯、高辛与季连侯阻止不了唐侯与扶风侯的离去,纷纷给蒲阪上书,给这俩上眼药。
王自然斥责了两侯。
被盗趾污染的城邑本就是要屠城的,这是王侯贵族们达成的共识,《狼羊》不能流传开来,偏偏盗趾又唯恐天下不乱的将这篇文章打下的地盘疯狂传播,弄得王侯贵族们不想屠城都得屠城。
蒲阪的诸侯与公卿们是不会去考虑唐侯与扶风侯的担忧的,给这俩继位后都并国数十的强势君侯扣了优柔寡断的罪名。
要么回去帮忙,要么打完盗趾之后就是他们俩了。
唐侯与扶风侯能怎么办?自然是原谅蒲阪。
无论是唐侯还是扶风侯都是大国之君,不是继承的大国,而是自己创造的大国。
扶风侯干掉了大量的贵族收回封地完成了变革。
唐侯亦不遑多让,唐侯原是唐国公族的小宗,从他祖父时起便觊觎国君之位,兄弟成仇,导致了唐国长达六十年的分裂。
唐国的分裂终结于唐侯之手。
唐侯打进了都城,屠灭了大宗所有公族,继位为国君,然后又因为不想分封公族而设计屠灭了自己的公族。
唐国的公族只剩下他和他的子嗣,他的孩子还小,还没到分封的时候,自然大量的土地都在他的手里,想怎么处理都行,他也没想日后留给子嗣。
唐侯任用从别国而来的游士,只要有才华都给予重用,若立功,从不吝啬封地。
唐侯的变革令无数人才蜂拥而至,唐国愈发强盛,不过二十余年便并国二十五,成为了豫州东部最强大的国家。
和蒲阪叫板,不论是唐侯还是扶风侯,都是能做到的,但扶风国离得远,又是下游,得不偿失,唐国倒是离得近,但....王权再式微,千年来还没哪个诸侯攻打过蒲阪。
蒲阪再式微,那也是帝都,是人族的政治中心,谁敢打,谁就是出头鸟,会被所有诸侯针对。
唐国扛得住蒲阪,却扛不住天下诸侯。
无法反抗,便只能原谅。却终究不是真心诚意的原谅,态度可想而知。
唐侯与扶风侯都没亲自回来,而是派了自己的重臣带了一部分兵力回来,给重臣的指示也很明显——保存实力为先。
虽然要保存实力,但盗趾也是一定要抓的。
盗趾不抓住的话,哪怕保存了实力,回头也得被蒲阪针对。
沃西的战事结束后防风侯归来,王腾出了手,给了宁东的荣君大量的支援,加之宁东大量的人口被掠夺为奴,剩下的不多,荣君在年底的时候便将宁东的乱子给平定了。
王畿周围,如今只差澜北还在闹腾了。
若五侯解决不了盗趾,王一定会派军南下,那个时候,会有多少方国并入王畿就不好说了。
多少诸侯与贵族公卿那么代人那么努力才将王畿从白帝时的庞大缩水到如今的程度,谁愿意它再恢复到白帝时的程度呢?
王权不能太衰弱,但也不能太强,不强不弱最好。
不能给王将手伸到澜北的理由。
君不见昆北乱斗后,原本位于严重西南的昆吾国国土都缩水了三分之一,王无视了那部分土地是昆吾国的现实,只因它们也在昆北,便一同划为了考场。
还有商阴低地,不是考场,如今也被并入了王畿。
宁东之地亦然,虽有许多国族复国,但都大不如前,而王畿在宁州的版图又添了二十余座城。
让王将手伸到澜北来...哪怕不毗邻,漓水下游两岸所有国族都会睡不着觉的。
扶风虔与高辛侯都想保存实力,都想让对方承担得多一些。
但乔是盗趾最为倚赖的心腹。
乔亲率精锐突围,不论是扶风虔还是高辛侯都下意识认为,这是想护着盗趾突围。
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当一座城注定陷落时,被精锐护着突围的一定是城中地位最重要的人,比如国君家主,或国君家主的继承人。
这是很正常的思维。
哪怕原本都想着怎么保存实力的高辛侯与扶风虔都只得先放弃了原本的打算。
若盗趾不是从他们这边突围,他们倒是可以想办法保存实力,只要跑的不是盗趾,几个小喽啰跑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但盗趾不行。
无声的默契之下,高辛侯与扶风虔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双方最能接受的方案。
反应快,兵力雄厚,披甲率高,并且吃的军粮不是自家的,吃着不心疼,天天饱食....乔被堵住了。
跑不掉,乔也不执着,又回去了。
甲士与徙卒检查了尸体,发现一件不太对的事,乔留下的尸体,大部分都身染疫疾。
高辛侯与扶风虔顿觉晦气让人赶紧把尸体给烧了免得出事,同时对视一眼。
盗趾要突围,竟然用的假精锐。
怎么品都不对呀。
瘟疫可不是闹着玩的,若感染上,哪怕原本是百战精锐,战力也会大打折扣。
这莫不是个幌子?
不过两个时辰乔便带人突围第二次,再次被挡了回去,留下的尸体里还是有染了疫疾的,哪怕是没染疫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