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六零年代好家庭> 六零年代好家庭 第431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六零年代好家庭 第431节(1 / 3)

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巨大,有的人是高中毕业水平,有的人小学都不毕业的水平。

所以上课的老师也颇为头疼。

现行的教材不能用,老师们只能自己另外编写更加简单适合现在学员普遍水平的教材出来用。

毕竟很多工农兵学员都是生产队、工厂、军队举荐来的,让他们来学习知识,是为了回去更好的工作,并非真的要学习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然后当科学家或者机关干部。

但是周明愈和莫茹却不想浪费这样的机会。

尤其现在的老教授、讲师们可是实打实的知识分子啊,不是后来有些用论文和资历堆砌起来的华而不实的只有学历没有本事的老师,所以他们卯足劲要跟着好好学。

他们专门找老师们买了以前的课本,经常私下里找老师请教。

这么一来,另外一些水平高的学生也有样学样,跟着学习,不肯浪费这三年宝贵的时光和机会。

于是慢慢的,他们计算机自动化专业1班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跟着老师们学以前深奥的课本,一部分让老师编写初高中水平的教材教他们。

后者毕业以后顶多是高中水平,甚至很多人是来混日子的,根本达不到。

而周明愈、莫茹和另外七个同学,却如鱼得水,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徜徉,彼此也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每次放寒暑假的时候,都有同学要求跟着去先锋团参观实习,他们也给先锋团农场提供了不少好的思路和建议,更加有助于先锋团的发展。

一开始周七七和小八是在附近连中读书的,从第二年新学期开始就跟着爸妈去清华大学边玩边学习,也成为了校园的一道风景线。老师同学们都知道,70届有两个小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学习能力很强,思想觉悟也非常高!

他俩年纪小,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跟着很多不同专业的老师学习。

那些老师因为自己班上的学生大部分不尽如人意,乍碰到俩这么好学又优秀的学生,自然是倾囊相授,尤其周钦暄同学,被誉为理工科的天才少年!

73年下学期毕业的时候,周钦暄和周夕两人直接被中科院吸收入学,据说以后要参与研究最高机密的科学技术。

这点是要保密的,连周明愈和莫茹也不能知道。

73年冬天,他们70届工农兵学员们读完三年半学制以后正式毕业。

学校开了毕业动员大会以后,学生们基本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只有一些干部子女或者有关系的,可以通过关系留城或者进机关、大工厂工作。

周明愈和莫茹一共十几名学员也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挽留,希望他们能够留校,两人感激却还是婉拒了。

这么多年,他们已经把先锋团当成自己的家乡融入骨血中去,已经不想再离开。哪怕天大地大,家乡的人和事,都是他们的牵挂。

学有所成,更应该回自己的家乡去建设新农村,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大家都想去的地方!

因为那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结局】

…………………………………一下主角番外…………………不只是周明愈和莫茹毕业后回到了先锋团,其他工农兵学员除非有特殊表现被留校或者调往机关单位的,其他人也都回到先锋团。

年后,周明愈和莫茹去县革委会申请,想要成立一个本省的先锋科技研究组,专门研究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方面的内容,与银行、各大机械厂、农机厂等合作,希望能够为当前的农业生产做贡献。

等联合科研组成立以后,他们又申请给红旗公社、先锋团通电。

红旗公社至今连个像样的邮局都没有,只能作为县邮局的分部接收信件和包裹,电报都是打到县邮局,然后再送下来的。这一下子就要耽误一天的时间,根本不能体现电报的快捷性。

等通电以后,公社和团部自己就可以接收电报,真正做到快捷方便。

因为这时候通电成本太高,家家户户通电的话,大部分社员们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所以暂时通电到团部和红旗公社,以后可以慢慢地从这两个地方往周围的大队辐射。

先锋团团部因为比较富裕,除了办公室、学校以及医务室通了电,食堂、养殖场、种子站、农机组、造纸厂和砖窑厂也全部通电。并且为了照顾社员们,还在各个方向竖起电线杆装上路灯。

于是除了寒冬晚饭后路灯下就成了社员们的聚会场所,他们在这里聊天、开会、听广播,还有知青们在这里表演节目。

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

两年后家家户户通了电,还装上小喇叭,直通团部的广播间,每天可以同步听广播。通电以后,村里的副业越来越多,家家户户有了钱。不出两年,收音机就在先锋团普及开来,当然一大部分都是团技术组自己组装的,物美价廉。然后就是自行车、电视机……为了方便社员们安全用电,周明愈带领技术组研发了一种电闸保护装置,在有人误触电的时候能够自动跳闸,减少了很多意外伤亡事故。

这与其他地区乡村通电以后发生的意外触电事故形成了鲜明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