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治三年四月十五日。
荣国府,今日来了一老一小两位客人,原来是刘姥姥和她的外孙子板儿。
去年因为家里生计艰难,刘姥姥携着外孙王板儿到荣国府里打秋风,得了王熙凤的二十两银子,不但度过了困难,还把日子给过了起来,正好无事,便挑了许多新鲜瓜果蔬菜给荣国府送过来。
王熙凤见她大老远驮过来也辛苦,便收了她的心意,吩咐平儿让她住一夜,明儿再回去。赶巧又被老太太听见了,问刘姥姥是谁。
得知是王家的远房亲戚,贾母便说道:“我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说话儿,请了来我见一见。”说着,便催平儿将刘姥姥带过来。
闻听贾母要见自己,刘姥姥慌忙对周瑞家说道:“我这生像儿怎好见的!好嫂子,你就说我家去了罢。”
周瑞家的笑道:“姥姥,你就跟我去吧,保管有你的好处。”
平儿也在一旁劝道:“姥姥,你就去罢,不相干的。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不要担心,我和周大娘送你过去。”说着,同周瑞家的引了刘姥姥往贾母这边来。
刘姥姥心里不愿意,又不好拒绝,只得跟着二人往贾母院里走。活了大半辈子,刘姥姥从未见过这么大、这么漂亮的房子,更没见过这么富贵奢华的场面。
“姥姥,这边。”
随着平儿的指引,刘姥姥来到贾母屋内,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的,抬起眼睛,往上面那么一瞧。
那中间坐着的,一位鬓发如银,面目和善,看起来就十分尊贵的老太太正打量着她。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捶腿,王熙凤坐在边上陪着说笑。
不用平儿说,刘姥姥就知道这就是传言中贾家那位最尊贵的老祖宗,贾母。
赶紧拉着板儿跪下道:“请老寿星安。”
贾母也向前欠了欠身,说道:“快起来,老亲家,今年多大年纪了?”
说完,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
刘姥姥忙起身答道:“回老祖宗的话,我今年六十五了。”
贾母上下打量了一下刘姥姥,而后对着众人笑道:“你们瞧瞧,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刘姥姥陪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
“哈哈哈……”
贾母笑着摇摇头,看了刘姥姥一眼,说道:“我才听见凤丫头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我正想吃你们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的。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
刘姥姥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我们乡下人倒是想大鱼大肉的,只是吃不起。”
贾母笑着点点头,“我啊,这些年不在外走动,亲戚朋友们都认不得了。别人来了,我怕人家笑话,都不见的。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儿的就回去。不嫌弃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回去。我们这啊原有两处园子,一处正在修葺,明儿我带你逛逛西府的。”
王熙凤听贾母这么一说,就知道刘姥姥合了贾母的心意,便也笑着让她留下来,还叫她多说点她们乡屯里的故事给贾母听听。
鸳鸯忙命老婆子带了刘姥姥去洗了澡,自己挑了两件随常的衣服命给刘姥姥换上。
刘姥姥换了衣裳出来,坐在贾母榻前,又搜寻些话出来说。
刘姥姥虽是个乡下人,却有些见识,加之年纪大了,经历的多,多说些乡野中的趣事,妙语连珠,惹得众人连连发笑。
宝玉姊妹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都安安静静的听她说话,只觉得比说书先生说的还好听。
“二爷来了!”
刘姥姥正陪着贾母说些闲话,外间传来丫鬟清脆的声音。
堂内诸人听得丫鬟的话,除了贾母、薛姨妈外,其她姊妹们都起身相迎。刘姥姥不明所以,唬的连忙起身。
“给老祖宗请安了。”
贾琦进来后先给贾母请安,又对薛姨妈微微一礼,随后又与宝玉、宝钗、黛玉姊妹们一一点头打了招呼,对着笑眯眯看着自己的惜春招了招手。
又见一满脸皱纹、皮肤黝黑的老妪站在贾母塌前,想了想,问道:“你是刘姥姥?”
一旁的王熙凤,闻言道:“没错,她便是刘姥姥,是我本家的一个远房亲戚。去年家里遭了难,大老远的求上门来寻我,因为是亲戚便接济一二。姥姥今天过来给府里带了些新鲜的瓜果蔬菜,西府也送了些过去,赶巧,老祖宗听说了这事,便动了菩萨心肠,招她过来说话。”
贾琦闻言,点了点头,笑道:“既然是亲戚,以后常来走动走动,有什么难处尽管说,不必客气!”
看着面前的贵公子,刘姥姥本来就拘谨,见贾琦和自己说话,一时间不知怎么开口。
周瑞家的见刘姥姥发愣,赶紧拉了拉,附耳小声说道:“姥姥,这位是我们老太太的侄孙儿,西府的正主爷,当朝武侯,还不快点见礼。”
刘姥姥一听这话,再见周瑞家的一直给自己使眼色,赶紧拉着外孙板儿跪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