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情只会往天气干旱上联想。
等到最后逛完了粮店,王氏心里计算着价格走出来,她已经有了打算了。
第67章
‘晴带雨伞, 饱带饥粮’是一句民间谚语,也就是这样一句话说尽了普通老百姓的智慧。或许他们不懂得琴棋书画, 甚至连大字也不识几个, 但是他们有一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朴素智慧。
那就是时时刻刻防备着最坏的情况,而且越是最好的时候越要预备最坏。这种经验就和那些大官儿常常念叨在嘴里的‘居安思危’是一样的了,可见这其中的道理不小!
在乡村地方的农户通过存粮的方式体现这一点, 一般来说最好能存下三年的粮食 ——有的时候灾害并不止是眼前,延续下来或许能到三年!至于说超过三年的天灾人祸?那也不不必防备了, 那种灾祸根本防备不了。
不过说是三年,真的到了各家各户却往往没有三年。能有两年存粮的就是殷实人家了, 一般人家只有一年的存粮。甚至家贫的, 根本无力存粮, 连隔夜粮都没有!
这是乡村, 这种朴素的智慧帮助扎根在那里的百姓度过了很多难以度过的难关。放到城里面, 倒是很少有这种想法。大概是和粮食庄稼打交道少了, 平常缺什么又习惯去买,存东西的习惯也就没有了。
现在家家户户吃粮大都是买上足够一两个月用的, 这已经算很长久的了。赵家也就是这样,相熟的粮铺都是知道的!过了时间不上粮铺, 赵莺莺上街买菜都有粮铺的掌柜的问起来。
王氏以前也没有存粮的习惯,即使前些年遇到各种灾荒导致扬州城粮价上涨,她似乎也没有学到教训要存粮!这样的习惯是深刻的,到了现在,这样明显地显示粮价还会一日一日上涨, 她依旧没有想过要买粮!
她弄清楚了最近粮价的上涨情况就与赵吉道:“以前就算了,家里也没有多少闲钱提前买粮,现在家里都有钱了,那又何必再等到将来买!那时候可是高价粮!”
赵吉自然没有意见,在他看来这种生活小事自然就归王氏做主。而且她也觉得王氏讲得很有道理,本着反正要吃粮食的心态,他相当赞成王氏买一些粮食存着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王氏想的可不是粮食而已,不然那时候她就不用特意跑到菜市场上大加打听了。
趁着吃饭的时候她就与家里人商量:“你们都知道的,现在扬州城里百物皆贵。其他的也就算了,这一阵不用,将来自然会回落到正常。只有‘吃’这一样无论如何都少不掉的,我想着家里有闲钱,干脆就存一些。”
家里人都赞同,王氏又接着道:“不只是粮食而已,油盐酱醋之类的也要存一些。”
赵吉在旁边听着便笑着插嘴:“那就替我存几坛子酒吧!”
王氏瞪了他一眼,然后道:“也不知道为什么,昨日我上菜市场打听之后觉得今年不同于往年。就是觉得会出大事一样——我惟愿自己是想太多了。但是这种事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多多预备吧。”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一个很常见的心态,自从赵莺莺和王氏说自己心慌之后,王氏便也跟着心慌了。这种心态不能说不正常,反正小心无大错!真的做了准备最后无用,那也不过是买的东西稍稍贵了一点。但是最后要是真有什么事儿呢?这可就不简单了!
而且王氏还有另外一重迷信,人家都说小孩子的感觉是最灵的。摸一摸孕妇的肚子,生男生女只有他们看的出来。现在赵莺莺说自己心慌,王氏立刻就能联想到这个!
只不过王氏怕一家人一起担忧,所以隐瞒下了这一段,只不过说了自己准备存一些东西而已。
到了第二天,王氏就带了赵蓉蓉赵莺莺上街。别的地方先不去,先去了粮店。这时候粮价已经不低了,平常的大米是每石五钱银子,而现在涨到了八钱!王氏也不讲价,讲价没用哇!
“掌柜的,大米四石,糙米两石。另外还要红薯面一百斤,玉米面一百斤,面粉五十斤。红豆二十斤,绿豆二十斤......”王氏嘴上报账不停,这是赵家一大家子都可以吃上好几个月的口粮了!
掌柜的一边听一边记,然后差遣小伙计一样样准备好。最终结账的时候道:“盛惠,赵三嫂子一共是九两一钱三分银子。”
王氏撇撇嘴,习惯一样地道:“就不能把那三分的零头给抹去吗?这一次我家可买了不少!”
掌柜的却指了指粮店里的人,道:“这时候不同了呀!往常时候您做这样大宗的买卖我肯定给您抹。但是如今是什么时节,粮食的价都上天了。粮食供不应求的,东家很懂的,这段时间看账目最严,不敢像往常一样了。”
人一旦接受了某个观点就会不断地给这个观点找理由,现在的王氏就是一个例子。自从她接受了今年非同小可,粮食等东西的价格恐怕会非常惊人,之后看什么都像是预兆了这个。
现在看粮店这个做派,只不过是心里更加确定了而已。
于是也不多说话,叮嘱了掌柜的早点把粮食送到赵家之后就带着赵莺莺赵蓉蓉去了杂货铺子。这里有油盐酱醋等,这些东西也要储备,不过因为用量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