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折耳根
缺了水人就要蔫儿巴, 缺了水的屋子则像蒸屉。
三十来平的房间里,人似乎一同被暑气蒸干了。
赵红一点儿一点儿给陈烟桥的屋子里添水汽, 把烂了的菜叶儿扔了, 暖水壶里添了水,灶台上煮上东西, 又用水喷子在屋里洒了一圈儿水。
她蹲下给蓬莱的盆儿里换了水,蓬莱懒懒地窝进壳儿里,一动不想动。
它主人跟它一样一样, 精神不佳地坐在沙发上。
陈烟桥单手揉太阳穴,另一只手里拿了份不知几个月前的报纸,有一搭没一搭地看。这几日赵红每天都过来,要不替他带了饭菜,要不替他随便下点面条儿。他便找了个箱子搁茶几边儿上, 好随时把刻了一半儿的物件和素描本一同塞进去。
虽说欠了余婉湄十年的画儿, 陈烟桥并没有打算画上十厚本子。这些天这般废寝忘食, 不过是他习惯如此。
以前谢别巷还调侃过,兄弟如手足,作品如女人, 未完成作品就像上了一半仍躺在床上的女人。
只不过现在手法生硬,腕力不足, 雕刻出来像寡淡无趣的稚童少女, 聊以慰藉。
厨房里的灶台上,下挂面的水还没开。赵红换完一圈儿水,想起来陈烟桥的习惯, 他的床头柜上永远放一杯水。
不是半夜解渴润嗓,他从不喝,是为了在恍然惊醒时判断是否地震。
赵红提溜着暖壶进了屋。
果然,哈尔滨在北方城市里已经不算极其干燥了,就这样那杯水,也只剩不到半杯。
她边把水重新灌进去,边透过门缝,瞥了眼已经靠着沙发假寐的陈烟桥,心疼他不懂照顾自己,生病以后生活过得一团糟。
蓝白格子的床单沿儿上,不知何时多了个烧焦的洞,看着像烟头烫出来的。
赵红把暖壶放地上,把床单的皱褶扯平,又把被子叠好。被子和枕头下有两个硬梆梆的本子,她硌了手,才拿出来,随手翻了翻。
赵红愣了愣,一页一页竟是满登登的素描。
沉甸甸的本子,厚重的笔迹。她屏住呼吸,颤抖地抬手去摸,粘了铅笔的碳渍,好像摸到陈烟桥心里的一声喟叹。
她一直是知道陈烟桥有故事的。
这样的男人,每一个呼吸和冷峻的眼神里,都写满了故事。
到后来知道了他的故事。
赵红曾经以为,就算他心里背了许多道枷锁,她已经是离他最近的一个人了。今日才发觉,她所以为的知道,不过是他可怜她,也可怜自己,才说了几句过往。
她不知道的陈烟桥,竟然是全然陌生的。
这样的画儿,像神仙画的,中央大街、老道外、索菲亚教堂,比她亲眼见的都美。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个和她一样层次的小店老板。他不同她讲,不过是不愿对牛弹琴鸡同鸭讲。
赵红又瞥了眼在沙发上疲惫假寐的陈烟桥,她知道应当放回原处,却仍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心里愈难受愈想翻看。
颤巍巍地翻到一页,看了半晌,眼泪憋在眼底打转儿。
终于忍不住猛地扣上,往床头柜上一扔。
客厅里昏昏欲睡的陈烟桥听见响动,“赵红?”
赵红抹了抹眼睛,“没事儿,你这太埋汰了,我给你收拾呢。”
陈烟桥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细听了一声稍长一声稍短。
他听着声响不对,站在房间门口问她,“碰伤了?”
赵红摇头,匆匆出去了。
“没事儿,你还不知道我嘛,做活儿太糙了。我先走了,你记得吃面。”
赵红走了以后,陈烟桥又从纸皮箱子里拿了未雕完的根雕。
如今雕刻要简单许多,左右不过是给余婉湄的,省去了那些配淬、着色上漆的步骤。
等门再被敲响时候,他看了眼钟表,竟然已经晚上十点了。
不过像是赵红去了片刻复返的时间。
陈烟桥照旧慢慢起身。
外面的大伟已经等不及了,“桥哥,桥大爷,老板,你在不在啊?”
陈烟桥的衬衫套到一半,干脆甩回沙发上,起身开门,语气疑惑。
“大伟?”
往常这个时间,大伟已经去赶末班公交回家了。
最近夏天生意寥寥,他又不在店里忙乎,还特意说了让大伟早一会儿关门赶车。
大伟一脸无奈,“桥哥,我给你打电话发短信,你怎么都不听不看呢?”
“我不是跟你说了吗,咱那个火锅底料,你一周不得炒一回吗?现在一点儿囤货没有,我跟你说了好几天了,以为你心里有数,晚上就会回店里炒。”
“您老可真甩手掌柜,”大伟忙了一晚上满头大汗,似乎还累瘦了一圈儿,“要不明天先不开门儿了?没法开啊。不然客人来了,咋说?我要跟人说,咱用清水涮行不行,人肯定说还不如自己在家白水煮呢。”
“没事,”陈烟桥清了清嗓子,“我现在去吧。”
大伟瞪大眼睛,“我去,现在?”
陈烟桥应了一声,就往屋里走拿东西。
他把门让开,“大伟,你要赶不上车,今晚可以在我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