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大军。
这其中,要说李景隆不是朱棣的暗子,谁信呐。
最为主要的是,朱允炆信呀。
还把南京城的防守,交给李景隆。
当朱棣来到南京城下的时候,李景隆直接就把城门打开了。
南京,作为大明的京师,首都所在,其中单单京营就有四十八卫。
一卫五千六百人,便已经是将近三十万人了。
哪怕之前被李景隆调走一些,加上后来溃散的十余万士兵,保守估计也有三十多万的兵力驻守京师。
加上城门上罗密的大将军炮,火药不计其数。
有人说李景隆是因为害怕,所以才开门投降。没有李景隆的开门投降,是朱棣二十多万人,能不能打下来,要多久打下来,都是未知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朱棣对于京师南京,可谓是非常熟悉,他能不知道南京城有多么难打,需要多少的兵力才有胜利的把握。
但是从白沟河大胜后,朱棣毫不犹豫,带兵直冲南京而去。
就当时这个策略,让跟随的将士们都傻了眼。
是谁给了朱棣这样的自信呢。
除了李景隆,也没别人了。
然而李景隆的履历,却是很难看出有害怕的意图。
自小从军营里长大的李景隆,跟随过父亲李文忠征战沙场,长大后独自带兵练兵,负责西番贸易,得朱元璋看重。
最为关键的是,李景隆开城门,可不是他一个人开的,他是有同伙的。
和谷王朱橞一起共同投降,打开的城门,也是谷王朱橞镇守的南京金川门。
换个城门,他李景隆想开,还不见得能开呢。
当然现在的李景隆,和朱棣的关系虽然好,但不存在帮其造反的心思。
只是他是个聪明人,在朱允炆和朱英两人的选择中,很快就选定了连面都没见过的朱英。
自己表弟什么性子,他李景隆能不明白嘛,怎么可能斗得过朱英这等狠人。
尤其是,朱英还是嫡长孙,是得到了陛下承认的嫡长孙。
不管身世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就陛下活着,太孙的位置,就只有可能是朱英来做。
在这一点上,李景隆和朱棣一般,看得极为清楚。
“现在陛下还没有将长孙殿下的身份公布,我若是提早归附,定然可以得到重用。”
李景隆心里有些忐忑。
因为朱英对他来说,实在是过于陌生了,加上群英商会带来的神秘色彩,还未见面,李景隆就已经胆怯三分。
“曹国公,还请留步,这里不宜进入。”
就在李景隆看到前面的宅院,准备直接过去的时候,突然两名普通百姓打扮的壮汉,挡在了他的面前。
李景隆停住脚步,只是一眼,他就明白了这些人正是锦衣卫。
“怎么,你们锦衣卫管这么宽,还不准本公四处走走?”李景隆眼珠子一转,顿时说道。
然而两名锦衣卫根本不买账,相互对视一眼后,上前一步逼了过来,沉声说道:“曹国公,可不要让我们难做。”
两人手搭在腰刀刀柄,显然李景隆再多说一句,就要将其直接制服,不给丝毫颜面。
作为陛下亲卫,不管是谁,胆敢冲撞陛下,直接抓人锦衣卫诏狱再说。
李景隆看了一下两人的手所放位置,毫不犹豫转身就走,头也不回的离开。
就在李景隆离开后,两名锦衣卫耳语一翻,一人立即向朱英宅院走去。
“你在这里和其他兄弟守着,我去禀告蒋大人。”
“是。”
......
院子里,朱英明白,老爷子对自己的军政分离的想法,已然是赞同。
虽然具体的施行,肯定要更加的周密。
毕竟整个大明军制的改革,远远不是白纸上几千字就能搞定的,其中关乎到的利益,极为庞大。
但是朱英心中十分清楚,想要对大明进行改革,唯有趁着老爷子还在的时候才可以。
假若是自己即位,再去行这改革的事情,其中受到的阻扰,定然会超出想象。
军政分离,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武将权力的削弱。
其中最为关键的掣肘,就是在于战时和非战时的区别。
相当于在正常统军将领里,加了类似后世军委这么一个角色,掌控非战时,非职业将士的把控。
意味原本将领在非战时,掌控的军队数量大幅度下跌。
其实大部分的士兵,在没有战争的时候,都是作为屯田存在,这个时间段里,将会被军委统治,而不是像之前的还由原来的将领统治。
在朱英白纸上的策略中,将士们的军饷,将不会通过原先的统帅发放,而是改由军委发放,后勤士兵和作战士兵,也彻底的被区分开来。
“爷爷,军政分离的事情,想来还是需要徐徐图之,孙儿只是一个大概的想法,真要施行下去,还是要准备妥善才行。”
朱英说道。
朱元璋点点头。
军政分离,实际上要在原本的统帅队伍中,增加了类似后勤长官的一条线。
这个新增的职位,一般的武将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