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才能开展,而是因为大秦完全没有这个群众基础。
大秦现在根本没有科举制生存的土壤。
如果冒昧在大秦国境内推行科举制,反倒会事与愿违。
换句话说,老秦人对于读书的概念就是一脸懵。
你让人家去当做题家去内卷,人家也不感兴趣啊。
人家只想多砍几个人头,升几个爵位,对什么读书根本不感兴趣。
甚至读书在他们看来,还会少了一个劳动力,根本就是浪费时间。
没办法,军功爵制毕竟针对是武官,这是底层人民唯一能够往上爬的上升通道。
除此之外,大秦时期的文官们事实上基本都是世袭官职。
大部分都是通过保举的方式省钱当官,保举的对象始终仅限于贵族后代,和寒门子弟根本联系不到一起。
贵族后代里人才也就这么多,哪里比得上千千万万的百姓?
所以扶苏就打算,为这些底层人民谋福利,打通一个晋升通道,说不定能从中诞生一些人才出来出来供他使唤。
反正人才这种概念就田里的韭菜差不多,只要这套选拔体系能够运转起来,等时间到了噶一波韭菜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完全不需要担心大秦会有人才短缺的问题。
想到这,扶苏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丝灵感。
稷下学宫开办的宗旨是,培养大秦一批优秀的人才,这里,不分地域,不重身份,无关贵贱,只需要一颗求学的心即可。
既如此,扶苏也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不如就这样,把推广红薯的政策,和察举制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