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是对那孩子最后的一点帮助吧,他这样告诉自己,处理好一些私事后选择离开了江市。
最初老杨的确是想着出国算了,但至于为什么最后会来到江川,这件事说来又属实是另一场意外。
第34章 向阳 这一句谢,就承载了老杨十多年……
“我走之前给你爸打了个电话。”老杨回忆道:“当时只是嘱咐了两句希望他好好照顾燕燕。”
他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好笑的事情, 眼里泛开笑意,“你爸那个人也认死理,我都说不用查了, 他非得退出省会,非得说要给我查个明白。”
霍昭对此不可置否。
老杨又继续道:“你妈她, 生下你就不太好了,我期间去看过她几次,但是没什么用。”
说到这里他似乎很自责:“怪我,闹出这事,做哥哥的还让妹妹担心。”
“但是你妈妈自小就比我懂事, 家里大大小小的事以前我还要问她拿主意。”许是说久了, 老杨嗓子有些沙哑, 他端起茶几上的水杯灌几口水, 接着说:“燕燕去世后,我本来是打算出国的。”
当时处理完一些财产后,就去办了签证,但就在准备出国的前一晚,他接到了大学同学的电话。
和老杨保持联系的大学同学其实不多,但电话里的算一个, 这个人, 就是目前向阳学校的语文老师——何思源。
“老杨,我可能有个事要找你帮忙......”对方支支吾吾,显然是犹豫了很久才决定来找他的。
彼时老杨正在收拾着行李,用耳朵和胳膊夹着电话,问道:“咋了老何,什么事你说,能办到的我一定帮。”
“你能不能, 借我一笔钱?”何思源似乎是觉得有些难堪,鼓足了勇气说出口后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有些无力,他赶紧补充:“如果不行也没关系,我就是问问。”
老杨没急着拒绝,停了手边的动作拿起手机问:“你先说说你要用钱来干什么,差多少?”
两人关系虽然在大学还不错,但毕业后几乎没什么联系,逢年过节群发短信才会扯上两句,老杨只知道对方当了老师,但具体是在哪不是很清楚。
何思源觉得难堪也开了口,再说出后面的话反而顺畅了许多:“我们学校要办不下去了。”
一开始还能勉强支撑下去,但老牌的教师面临退休,新来的老师在这里待不下去没过多久就辞职走了,来来去去换人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孩子家长有些也不想送他们上学,激进点的家长已经闹到学校,说反正也没老师,根本就是白费钱,堵在学校门口让他们退学费。
附近的居民开始对他们指指点点,本来也就没几个真正想读书的学生也自己退了学,何思源家境并不富裕,和几个老师自己凑了点钱贴了些,甚至好几个月工资都没拿,但依旧不够学校的运转。
何思源一个大男人在电话里哭得哽咽:“我没办法啊老杨,上大学时就记得你家境还不错,我就想着,能不能先向你借一笔钱把几个老师的工资先发了。”
“就是剩下的那群孩子,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何思源顿声,继续道:“我读书的时候,一直坚信那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是老杨,我做不到,这么说可能苍白无力,但是——”
“你见过一群孩子用单纯的目光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的模样吗?”
老杨没见过一群孩子,但无可避免地想到了杨耀,他沉默着点了支烟,没有说话,继续安静听着对方诉说。
而何思源像是找到了倾诉的对象,倒豆子似的开始叙述。
何思源家境普通,但他努力又有天赋考上了中文系,按理说他们专业八竿子打不着一起是不该有什么交集的,但同在一个社团两人又是老乡,何思源是个和事佬,老杨年轻气盛却总是得罪人,缘分有时就是这么奇妙,让他们成为了朋友。
像他名字一样,饮水思源,毕业那年他回到了自己母校教书,也就是向阳中学,一开始的愿望是美好的,少年意气,挥斥方遒,王校长热情地握着他手面带感激。
何思源土生土长的江川人,但他父母还算开明,以前一心盼着他出人头地好好读书,所以何思源一直以为,江川所有的父母合该都是这样的,以前读书的时候只顾着读书,如今化身为老师以后,才发现现实是何等残酷。
“我家女娃娃不用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嘛,还不是要嫁人的?”
“老师嘞,你看我家孩子成绩又不好,学不进去,去学门手艺跟着我打工赚钱还好些。”
“我没钱送啊,老师,学费每年那么多,家里就他爸一个人挣钱。”
“......”
江川落后,上一辈思想多数顽固腐朽,何思源只能从孩子下手,他觉得只要孩子们想学,他就一定会想办法去帮助他们,但学生们的反应却打得他措手不及。
“老师,我妈妈说学校的东西很多以后都用不上。”
“我也想上学,可是老师我家里穷,还有弟弟妹妹和爷爷奶奶......”
“老师,我不是学习的料,你看我这么努力,成绩还是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