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忌。“士的宁”也叫马钱子碱,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 不止是田径比赛。1930年,著名的环法自行车比赛的参赛手册上明确指出,组织方不负责各支车队的“药物”费用意思是药物是合法的,只是要你们自费。 如果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的话,人类的现代奥运会,其实很可能演变为四年一届的“兴奋剂成果博览会”。但是,事情发生了转变,原因是……出了人命。 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丹麦自行车选手延森在比赛中猝死,尸检证明,他服用了苯丙胺、酒精和另一种扩张血管的药物。7年后,前奥运铜牌选手、自行车运动员辛普森,在环法比赛途中猝死,死时衣袋中还有未吃完的苯丙胺。人们忽然又回想起来,那个一边跑一边打针的马拉松冠军希克斯,在那届奥运会后,再也没有参加过大型比赛…… 随着兴奋剂丑闻越来越多,人类认识到了兴奋剂的危害。 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反兴奋剂的检测出现了。 是的,一直到这里,道1968年,才开始有兴奋剂的检测。 在那一届的墨西哥奥运会上,瑞典现代五项选手利延沃尔成为奥运史上兴奋剂违禁第一人。 兴奋剂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第一类可以概括为“不会累”,其实就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像咖啡因,可卡因,麻黄素这类,前面提到过的耐力跑服用的鸦片酊,也属于这类。这类兴奋剂,是最先能被检验出来的,也是最落后的一种。 第二类可以概括为“特有劲”,就是类固醇。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睾酮。这类吃了之后肌肉力量明显增加,骨骼变粗壮,女性特征渐渐消失。在国内,俗称“大力补”。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当年号称是一直服用“中华鳖精”的“马家军”就是国内典型。 注意一下,因为技术水平,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前,类固醇药物也很难被检测出来。 第三类就更加高级,称为“ EPO”。是一种促红细胞生成素,原来用于治疗贫血。运动员吃了之后供氧能力增强。耐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这类兴奋剂在历史上相当长时间根本无法检测出来。 第四类就是各种杂类了。比如2008年BJ奥运会,朝鲜男子射击选手金正洙获得了男子10米气手枪铜牌和50米手枪银牌,但赛后被剥夺了奖牌,因为他被查出服用了“兴奋剂”严格意义上,其实是“兴奋剂”的反义词:一种叫“心得安”的镇定剂。 第五类,是最新的高科技,也就是“未来兴奋剂”,是眼下手段检查不出来的兴奋剂。 虽然现在检查不出来,但是肯定已经有了,因为药物的发展永远比检查更快。 至于未来,也许还有更多。 毕竟眼下的分类就可以多达四五类。 不仅仅是田径界,1954年的男足世界杯决赛,当时堪称“梦之队”的匈牙利队在上半场开场8分钟就攻进西德队两球。然而,上半场0比2落后的西德队下半场判若两队,最终3比2逆转战胜匈牙利队,获得世界冠军。这场比赛被称为“伯尔尼奇迹”。 然而,到了2004年,德国媒体披露,1954年的世界杯决赛中场休息时间,西德队的每个队员都注射了一种中枢神经兴奋药物,以增加体力和爆发力。更让人感慨的是,2008年德国内政部科学局联合德国奥委会,委托柏林洪堡大学调查德国的禁药史,结果显示:前联邦德国为追求成绩,系统地组织运动员服用各类禁药,长达30多年。 “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决定了这个国家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 这奥运会正能量的话,现在看起来,总是多了一些别的意味。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前,加拿大反滥用药物组织主席、类固醇专家鲍勃·戈德曼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我有一种神奇的药物,它能使你们在五年之内,在包括奥运会在内的所有比赛中战无不胜。但是,请注意!你们吃了这种药,五年之后就会死去,你们愿意吃吗” 他把这个问题,抛给了198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运动员,而结果是什么呢 你猜猜看。 结果是…… 有103名运动员回答说:我愿意吃! 查得出的是兴奋剂,查不出的就是高科技,这就是奥运会背后隐藏的黑历史。 而最离谱的是什么呢 是卡尔.刘易斯。这个伟大的运动员,9金王,他居然…… 不吃肉! 当年很多人都说这是超人,但其实现在医学已经告诉了我们,在不补充各种维生素和补剂的情况下,尤其是8090年代,按照目前科学的运动医学来衡量,任何人都无法想像运动员在不吃肉食的前提下,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运动员。但卡尔·刘易斯却不用依赖肉食,成功地完成了常人无法想像的一切。 纽约时报报道称,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在奥运会项目上使用兴奋剂也非常普遍:药检结果不翼而飞,服过兴奋剂的运动员在田径和游泳项目上摘金夺银,米国奥组委领导人、企业赞助商和一些媒体对兴奋剂问题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 而且他们还利用自己超级大国能力,疯狂双标。 你是否知道,所谓的体育大国,2015年有653名运动员,因为疾病被允许“合法使用兴奋剂”。 米国自己最大的体育杂志体育画刊就详细透露了美国体育界掩盖美国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真相。在1988年2000年期间,有超过100个美国运动员服药的案例,但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