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弊端,于是干了件“铸刑书”的事情。
此举一出,首先是本国贵族反对,接着,就连列国诸侯中也多有反对。
晋国大夫叔向致信子产,责问说:“假如百姓知道了法律,他们就不听官员的了,官员们还拿什么来治他们?你到底懂不懂治国,有没有才干?”
子产回信说:“知法,方能守法。百姓知法,就不敢作乱。官员守法,则不敢乱来。举国依法,国将安治。你责备我没有才干。我承认,我没有才能。我只是用这个刑鼎来挽救当世的。”最后,为了不得罪叔向,子产又写了一句:“既然不能接受您的命令,又岂敢忘了您的恩惠?”
子产顶住各种压力,坚持公布法律。后世的人因为他第一个做了“铸刑书”这件事,将其视为法家的先驱。
在这个时期,子产的推行的田亩赋税改革也遭遇到了阻力。有些土地领主因为收税增加,开始抨击或咒骂子产。子产听之任之,全然不为所动。
穆族中(子产是郑穆公的后代,郑穆公一族也被称为穆族)有个叫做子宽的人,他将一些别人骂子产的话转告给了子产,希望子产有所改变。
子产说:“他们要骂,就让他们骂去吧。有什么妨害呢?如果我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生死我都不计较。我闻之,为善之举,不变其法,固有所成。民不可纵,法不能更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我是不会改变的。”
这期间还发生过一件“子产毁晋”的事情。
有一次,子产和郑简公去晋国进贡。晋平公不见他们,也不派大臣去接待,只叫人将他们安排在使馆里住。郑简公很恼火。
子产说:“他这么做,分明就是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要是我们不反抗,将来会更窝囊、更被动。”
郑简公说:“我们打不过他们,怎么反抗?”
子产说:“打不过也得表态。我自有办法。”
子产叫手下将晋国使馆的门拆了,将马车全部赶到使馆的院子里。消息传到晋平公那里,他叫范匄去过问。
范匄责问子产说:“你把晋国使馆的门拆了,这是对晋国的大不敬。”
子产说:“我们带着恭敬的心意来向晋国进贡,结果没人接待我们。我们带来的东西没法缴纳。外面盗贼太多,贡品只能放在使馆之内。没想到,你们晋国使馆的门太小。我们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动手把门拓宽一点,让马车停放进来。”
范匄听出了公孙侨的嘲讽,但也知道自己这边理亏。于是说:“都说子产大夫是个精明的人,看来,不是浪得虚名。”
范匄回去后,向晋平公做了汇报。赵武说:“子产说的不错。我们应该向他们赔礼道歉。”
晋平公于是在第二天亲自接待了郑简公和公孙侨。
公元前530年,郑简公去世,子产作为相国主持了葬礼。之后,辅佐太子即位,就是郑定公。
郑是晋的属国,所以新即位的郑定公要去晋国朝见晋国的新君主晋昭公。子产随行。
郑定公四年,晋国大夫韩宣子来访郑国。韩宣子作为宗主国的大臣,到了郑国自然有点膨胀。有消息传出,韩宣子向郑国商人索要玉环。子产得知后,不好明说,但他又不想听任韩宣子为所欲为。为此,他找到韩宣子,来了一番旁敲侧击。
子产问:“政权靠什么来稳固?”
韩宣子说:“民众。”
子产笑道:“韩大夫颇有见识。一语中的。那么,民众靠什么来归心?”
韩宣子说:“当然是仁德了。难道还有其他吗?”
子产说:“郑国把晋国奉为上,上国大夫到了郑国,如果能用仁德教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奉为表率。”
韩宣子听出了味道。便说:“你提醒的好。有一个玉环,我应该买了才对。”
这件事让韩宣子对子产油然生敬,他临走时,子产携郑国其余五卿来送别。双方赋诗、答礼,尽欢而散。
这一年,郑国大旱,郑定公派屠击、祝款、竖柎三个大臣去祭祀桑山。结果屠击、祝款、竖柎祭祀后,老天还是没有下雨。屠击心中焦躁,令人砍去了山上的树木。
他们回来后,子产责问说:“祭祀山神,应该恭敬。一石一木,一花一草,都是上天所赐,都应珍惜。你们可好,居然大片砍伐了山上树木。罪过大了。”
于是,子产向郑定公建议,剥夺了他们的官爵和封邑。
除了这些事,子产还干了件开明的事,叫做“不毁乡校”。所谓“乡校”就是村落里人流聚集之处。每当夜幕降临,茶余饭后的村民便聚集于此,谈天说地。这中间自然免不了议论时政,有些议论是带抨击性的。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
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然明说:“有人诽谤你。”
子产说:“我闻之,忠善之举,弥消怨恨。我就没听说过谁能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的。蔽塞言论很容易。但那像堵塞河流,一旦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