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闲暇无事,索性听听夏目讲述一下朱柏的故事,这老哥的表现欲极强,一听我说想了解下朱柏,更是如数家珍一般,娓娓道来。
原来,朱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2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朱元璋相当宠溺的胡顺妃。
朱柏出生于1371年,幼年时便聪慧好学,时刻以大哥朱标及四个朱棣为榜样,经常读书至半夜。小小年纪就懂得文人的重要性,为此还专门设立“景元阁”招纳贤才来整理、编纂图书。他善于书画诗词,尤其精通书法,朱元璋每次有诗作发表,就会让朱柏来写,其书法遒劲有力,就连大文学家解缙都用“书法深绎晋人,精思动合矩度”来称赞其书法水平精妙。
可以说朱柏是一位儒士,但是他却并不是一位手无束鸡之力的书生。平时的时候还乐于跟着朱棣习武和钻研军事典籍,据传说朱柏的臂力惊人,马术高超,刀枪剑戟样样精通,是一位能文善武的全才。所以朱棣每逢出征都会带着这个弟弟,从而锻炼他的胆识。
朱柏7岁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授封为“湘王”,14岁的时候朱元璋将他派往自己的藩封国荆府,朱元璋为此还给每个儿子送了一条玉带佩戴在身上。朱元璋让儿子们都转过身去,想看看他们腰带后方的装饰品。其他儿子都依言照做,只有朱柏将腰带转过来给父亲查看。朱元璋询问他缘由,朱柏道:“君父不可背也!”朱元璋听后非常感动。虽然年纪14岁,但是朱柏却显示出了其过人的治理才能,他在荆府的那段时间,将自己的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虽然他文武全才,而且还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但是他却对皇权完全没有兴趣,他生性淡泊名利,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在荆府的时候经常外出游玩。每次出行游玩也都随身都带着几本书籍,哪怕是酷暑严寒他也不忘记读书写字,如果遇到山水盛景,他还会流连徘徊小住数日,吟诗作赋,并将自己的诗赋刻于石上,现今的五当山就有他的石刻。
朱柏信奉道教,他给自己起了一个道号,名为“紫虚子”。其生活的时代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因为五当山出现了一位名震天下的道士张三丰,所以朱柏一直仰慕张三丰的大名,曾亲赴五当山寻找张三丰的踪迹,可能是没有缘分吧,他始终没能见到张三丰本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张三丰的崇拜之情,他还写了一首《赞张真仙诗》,这首诗作流传至今,是朱柏信奉道教的有力证据。
当初朱元璋之所把儿子们封到各地当藩王,就是为了拱卫京师,平定四方的叛乱。朱柏虽然不像他的哥哥朱棣那样能征善战,但是他也精通兵法,屡立战功,洪武年间有降兵在长德反叛,这伙叛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荆府附近。朱柏随即调兵遣将,成功将叛军击溃,并一直追击叛军至陕州,最终将叛军全歼。明太祖朱元璋听完消息后特意招朱柏入国都金陵,予以慰问和奖赏。
虽然朱柏想要与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命运却仿佛与他作对一样,不给他机会过那样的生活。
朱元璋去世的消息传至荆州,朱允炆不允许诸王回京祭奠。朱柏伤心欲绝,有了弃世的想法。
后来,朱允炆继位之后,深感诸王给他的压力,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他听从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削藩。而在削藩方面,齐、黄二人意见并不一致。齐泰认为应该先削藩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而黄子澄则认为“柿子应该挑软的捏”,先从有不法行为的周、齐、湘、代、岷诸王下手。由于朱柏当时的势力较大,朱允炆并未先拿他开刀。
周王朱橚因为与朱棣同母,先干掉他,相当于剪去朱棣的手足。所以周王被第一个开刀,废为庶人,流放滇南。朱允炆也在看朱棣的态度,见朱棣没反应,朱允炆继续对其他实力弱的藩王动手。而湘王朱柏因为与燕王朱棣关系最好,自然便成了朱允炆的下一个目标。
眼看自己的几位兄弟都被自己的侄子削去了番位并废为庶人,朱柏再度心灰意冷,加上之前朱元璋的死对他心理造成的打击,朱柏心底再次产生了弃世的念头。
1399年,朱允炆以伪造宝钞、私刑杀人等罪名召朱柏入京讯问。朱柏接到消息之后知道这是一场鸿门宴,去了肯定凶多吉少,他府中的门客也极力劝阻朱柏不要赴京。朱允炆眼见朱柏迟迟不肯入京,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便派锦衣卫伪装成商队将武器藏于木箱中,用车子推到了荆府,意图抓捕朱柏。
伪装成商人的锦衣卫将朱柏的府邸包围,隔着高大的围墙叫嚣要活捉朱柏。朱柏没想到侄子会这样对自己,他一心为朝廷着想,到头来却换来这样的结局。当即又愤怒又悲戚,他仰天长叹“今日受辱于奴仆之辈,我岂能如此苟且求生”。于是他不愿受辱于奴仆手中,为了自证清白,在与家人饮酒诀别后换上白衣,唤出妃妾子女,一把火将府邸点燃,他手持弓箭,骑着白马越入火中自尽而亡,死时年仅28岁。
朱柏阖府上下都随他自尽。朱柏死后,建文帝朱允炆赐其恶谥曰戾,因无子,国除。
《明史》记载,朱棣当上皇帝后,为朱柏平了反,改谥为“献”,因此朱柏也被称为“湘献王”。朱柏被恢复名誉之后,朱棣为他重修了陵墓,并设置祠官守其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