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圆髻妇人不是别人,正是徐贵妃身边的申嬷嬷。
屏风后面的夫人,就是徐贵妃。
她听锦衣卫指挥使禀报,说发现一个叫九妹的人,长得极像隽王。
只是此人有些痴傻,而且是女子装束。然而内力、武功惊人,绝非一个农家女可为。
贵妃有些不以为然,可思儿太深,听说这九妹长得极像隽王,就存了一线希望,好歹见见她再说。
当听见符员外说,九妹是他们亲生女儿的时候,贵妃一下子就心灰意冷了。
可申嬷嬷在外面看得清楚,符家夫妇回答时的情状,不是太自然。
她阅人无数,目光毒辣,猜测符员外夫妇定然有隐瞒之处。
送走那夫妻俩,申嬷嬷陪徐贵妃回宫。
徐贵妃很失望地摇头说:
“她们说九妹一天吃两个荷包蛋,单凭这个,就知道不是隽王了。”
申嬷嬷有一会儿沉默。
隽王从小就不吃荷包蛋,嫌噎得慌,这个,她最清楚不过了。
可——九妹不是痴傻了吗?
人经历了重大变故,或受了伤,或中过毒,可能都会让一个人的行为发生改变。
她告诉徐贵妃:凭她的直觉,这个九妹一定跟隽王有某种相关。
次日,守在符家的官兵来禀报,说九妹一夜未归。
徐贵妃就隐隐有些不安。
又等了一天,又等了一夜,依旧没有等来九妹回家的消息。
奇怪的是:
符家人按时吃饭,按时作息,没有一个人出去寻找九妹,对她的杳无消息无动于衷。
官兵向徐贵妃禀报符家情况时,音宛恰好也在旁听着。
就听徐贵妃诧异道:
“女儿几天不回家,符家人的表现,也太反常了吧!莫非——九妹不是他们亲生的?”
“我看倒不像是这个缘故。”
申嬷嬷帮徐贵妃揉着肩头,手指都硌得慌。她能明显察觉,贵妃瘦了一圈儿了。
“娘娘,那日奴婢跟他们交谈,符家夫妇提到九妹时,眼含笑意,虽说在数落他,可脸上的光芒都是宠爱的。
奴婢觉得他们不出去找,应该是——知道九妹是安全的。”
徐贵妃挑起了眉毛,若有所思。
“申嬷嬷说得有道理。”
音宛分析道,
“九妹大闹刑部大堂,打伤朝廷官员,犯了律条。我猜想——他们应该是怕九妹受刑责,将她藏起来了。”
若果真如此,让官兵傻愣愣地守在符家庄,等待九妹回来,可不成了以狼待兔?
能等到才怪。
“宛儿,你是什么意见?”
徐贵妃有点儿没主意了。
“母妃,我想亲自到符家庄一趟。只要消除符员外的顾虑,我想——应该能见到九妹。”
“哀家跟你一起去,宛儿!”
徐贵妃话音未落,就听到一个颤巍巍的声音说,“哀家在宫里都受不住了,也跟你们一起去看看吧!”
就见太后拄着拐杖,步履有些艰难。
这些日子,太后因为挂念隽王,日夜难寐,身体衰弱了不少,不像以前那么硬朗了。
“哀家不知道还能活几天,若找不到瑢年,哀家到走时也闭不上眼......”
说着,又鞠了一把辛酸泪。
“走!现在就去!”
虽然贵妃的吩咐是轻车简从,可毕竟是太后、贵妃出行,即使一再减少仪仗,可车仗的排场,还是令人瞩目。
这下,符家庄百姓可开了眼了。
太后、贵妃、王妃光临他们村庄,符家庄蓬荜生辉,田园放光啊!
符员外家,那更是吉星高照,鸿运当头!
一番见礼之后,太后呵呵笑着道:
“符员外,符老太,咱们都是熟人了,不必拘礼。今日,哀家是来找你们唠唠家常的。”
再问起九妹,符员外就不敢、也没必要撒谎了。
符员外原原本本地,把九妹的来历,告知了太后等人:
大约两个月前,符老太的身体不大好,符员外就和她一起,到云亭寺求神保佑。
二人在前殿拜过各尊佛后,为表虔诚,又到寺院后面的各个佛堂,想把各路神仙都求一遍。
他们进了一个佛堂,将准备的香烛果品都摆在供桌上,恭恭敬敬地跪下来,叩首膜拜。
抬起头时,发现有个丫头坐在供桌旁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他们的供品。
问她是谁家女儿,因何在此,她都摇头不答。
二人跟主持说起此事,长老说,这丫头在寺院里有一个多月了。
他也不知道这丫头的来历,那丫头脑袋不怎么灵光,说不清楚自己名姓。
出家人慈悲为怀,既然她来了寺院,就是与佛有缘,住持也不赶她,有些好心的香客,还送她新衣服、首饰、香粉一类的东西。
符员外夫妻当时就动了心思。
他们家庭优渥,不愁吃穿,唯一不足的,就是生了八个儿子,没有一个女儿。
于是他们向长老请求,收养了这个丫头,为其取名叫做“九妹”。
太后等人眼睛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