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科举文继母养儿日常> 第147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7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1 / 3)

第一百四十七章

考试时间未过半, 穆二胖就先把文章写了出来。

因为在做文章时他确保自己没有分心去想后头的诗题,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这篇主旨中规中矩的文章他从拟稿到定稿拢共只花了一个时辰的时间。

将文章从头到尾检查过一遍, 穆二胖猜着刘学政好诗文,这次诗文出题又费了那般心思,文章在他心中的占分比例至多也就是三四成。

不过也甭管几成, 反正这一部分完全发挥了他的真实水平。

下头就该去想诗题了。

诗题拆成两句, 看似对仗工整,但穆二胖可以确定这两个句子绝对不是出自一首诗。不然他不会半点没有印象。

那就是截搭出来的了。这种没头没脑的诗文题, 穆二胖最近做了不少,有了思路之后, 就很熟练地把句子拆开细想。

首先是‘过客不须问’, 他想到的翁承赞的《书斋谩兴二首》, 原句是‘过客不须频问姓, 读书声里是吾家’。

同首诗里头另还有一个名句,叫‘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

这是一首赞扬书香门第,说读书比财富更重要的诗。

后头那句,‘诗在御屏风’, 他一时间想不起来整首了, 只想到了原句——‘谁似金华杨学士, 十联诗在御屏风’。

这句里头有个典故, 杨学士也就是杨徽之, 据说他自幼勤奋苦学,拜了江南诗赋名家江为、江文蔚为师,不知倦怠地努力之下,最终和这二人齐名。

宋太宗就很欣赏杨徽之的诗, 特地挑选了其中十联写于屏风,传为一代佳话。

说起来好像是很简单的事儿,但要在看过的那么些诗和文章里头想这么两句话的出处,就已经让穆二胖发了一头的汗,时间也又过去了半个时辰。

前后两句的出处弄明白了,穆二胖还是觉得两句诗关联并不大,不过截搭题素来都是有些牵强附会的。时下更有文人指责这种题目前言不搭后语,强行制造难度。

穆二胖选了赞颂读书、赞颂书香门第的主旨来写,另外还要把这诗题里头的截去的东西补充进去,提一提杨学士等。

他自己就是因为走上了读书路,而脱胎换骨,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人,写起这样的题目来,自然也算是得心应手。

他写诗素来是成形快,推敲慢,因此在稿纸上写好之后,反复推敲了一番,时间已经来到了下午晌——距离交卷的酉时大概还有半个时辰的时间。

此时考场里头一个先交卷的还未出现,显然大家都被最后一题难的不轻。

在准备进行最后的誊抄之前,穆二胖又把所有完整的诗文默念了一遍。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谁似金华杨学士,十联诗在御屏风。”

他总觉得好像在哪里看到过这种不在一首诗里头的搭配。

没错,是看到,而不是恰好一起读到过。

他最近看的有什么呢?除了沈翠给的两本市面上难以寻摸的诗文集,就是刘学政的相关资料了。

卫恕和崔斐真的是出了狠力气,前头是搜集了刘学政的所著诗文,后头甚至连他的籍贯都打听了出来。

刘学政出自一个叫琵琶岗村的地方。那村庄七成以上的原村名姓萧,后来又有刘姓迁入,是这二姓百姓共同生活的家园。

崔斐更是借着崔家的关系,找到了刘学政同乡货郎,让他们写一些他们那里特有的东西——这种带有故乡情结的东西,很容易成为诗题,且外地人一般都不知道。

可惜的是那货郎为难道:“我自幼没读过什么书,虽在外头走南闯北讨生活,但也只认了几个数儿……”

崔斐自然不会强逼着他写字,就让他口述。

货郎还是为难,“我们那小村子啥特产也没有,就是最普通的村子,地形酷似‘琵琶’而得名,村里就该一些屋舍、巷道、小河大树……若说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我们萧氏与刘氏的宗祠合二为一,建得比别的村子里好些。”

但崔斐给的好处实在丰厚,光这几句话,肯定得不了银钱。货郎舍不下这到嘴边的好处,便说自己画画还挺好的,而且记忆力也比一般人强很多,能把那小村庄里头所有记得的东西都画一遍。

反正他想着那小村子拢共就这么点东西,都在这里了,想看啥你们自己看吧!

那货郎不识字,走南闯北这些年,就是靠一手还算可以的画技和家里报平安,画的也挺像那么回事,画了屋舍、小河、巷道,和他说同旁处不同的祠堂门脸——祠堂里头肯定是不能画给外人看的。

看他也算是出尽全力,所以崔斐还是把许诺的银钱给了对方,把那几幅画带回了书院。

等等,祠堂?!

穆二胖闭着眼睛用力地回忆了一番,他记得那萧、刘二家合并的祠堂前有几条跟自家书院里头差不多的竖匾。

货郎不识字,但那祠堂他自小看到大,竖匾上的对联也是记忆深刻,就把那些字‘画’了好几个上去。

当然他是靠着画图记忆法,所以字形歪七扭八,只是勉强可以辨认。但赫然就是这诗题里的几句了!

敢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