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隋主沉浮> 第583章:拾遗补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3章:拾遗补阙(1 / 2)

大隋主沉浮第583章:拾遗补阙

“大王,大学和县学、乡学开始学在即,卑职等人认为学生光学文还不够,而是应当进行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能使学生收一收心,亦可彰显学校文武并举、内外兼修的宗旨,不知大王意下如何?”杨善会接下要说的第三件事,还是与二刘有关,两人针对当前教育制度,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并以完整方案的形式,呈给了杨集。不过陈述人却换成了刘炫。

刘炫这个人的才学自不必多说,恐怖的是他能够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口诵经文、眼睛看着与经文完全不同文章、耳听他人说话,最后“考核”下来,他在同一时间内所做的五种事情,没有一样、没有一个字出现差错。而武侠小说中精通左右互搏之术的周伯通、郭靖、小龙女在他面前,至多就是三个小学生。

独特的天赋加上勤学好问、努力学习,使刘炫在当代学术界,刘炫完全就是求败而不得的独孤求败,对百家学术中的任何一家的了解,都是无敌于天下的存在。不管“宗师”们跟他辩论哪一家,皆是自取其辱。当然了,如果单独拿天文学来比的话,他是不如深耕和专注的刘焯的,但是论及综合成就,刘焯则是不如他了。

“军训?”杨集愣了一下,他也知道“军训”在商代就有了,由于诸侯间战争不断,统治者对军事训练非常重视,除了对军队进行训练之外,还通过学校对贵族进行军事教育,教学内容和军队一样,以箭术、剑术、徒手搏击、驾战车、兵法、战阵、兵推演练为主,而教师,则是由最杰出的军官担任。

那个时候,军事技能的高下、往往是评判一个人是否贤能的标准,所以《国语·晋语》便有“射御足力则贤”的说法。

颇为讽刺的是,后世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儒学,其创始人孔子非但是一个项羽般的狠人,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将射、御、数之术看得比礼、乐、书还要重要。《论语·子路》提到的“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就能证明孔子把军事训练提到了极高的位置。

盛行于宋朝的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文弱“伪儒生”们,要是生活在孔子那个年代,连当他学生的资格都没有;要是真有那种废物一般的学生,恐怕孔子将其生撕的心思都有。

“正是军训!”刘炫喝着茶水,说道:“朝廷开办学校的宗旨是为大隋培育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宰辅之才,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文弱书生。我等建议开学以后,让乡学和县学按照学龄、让大学学生按学科分成无数个军队方阵,然后从军队之中选拔优秀将士,每日教导学生正规的军事操练。如此既可磨砺学生意志、锻炼学生体魄、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勇武!”

“《周礼·保氏》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射与御便是培育士子强身健体,古之士子,莫不如是。”

“大隋尚武之风极重,有志青年无不以从军为荣,军中将士个个是闻战则喜。立国之初,无论是关陇贵族、山东世家、江南士族,亦或地方豪强,他们族中子弟皆是文武并重之士,故而朝堂宰辅要员、地方军政官员不但是五经贯通、文采斐然的人士,而且还是上马即可杀敌的将帅之才。”

“然而天下承平不过二十余载,世家子弟的嫡系子弟固然还是文武兼修,但是人数更多的旁支子弟则是舍弃了武功,专心向着文道发展,这是因为等闲军功落不到他们头上,与其随军出征却捞不上半点军功,还不如好好读书,起码可以依靠家族混上一官半职。”

“如今圣人全面复学,各级学校蕴含圣人的殷切希望,尤其是大学、太学,注定是培养大隋文武官员的摇篮,绝不可单纯注重学术灌输,而忽略了武道的培养、丢弃了大隋尚武精神。”

“是啊大王!”旁边的刘焯亦是说道:“学校课程并不多,学生每天都有大量空余时间;除了那些真心向学的学生,余者就变得慢慢松懈、懒惰了。更有一些学生,并不具备做学问的天赋,而军队也需要识文断字的军官,若是学校有军训、开设武学课,岂不是两全其美?”

杨集他自然知道“尚武精神”的重要,眼下的大隋依旧迈着扩张步伐,要是没有武力的支撑,休要说什么千秋霸业了,若是不能在武力上死死压制信奉强者为尊的异族,一旦其死灰复燃,攻守之势必将发生根本性逆转。

再看大隋王朝,杨集发现正如刘炫所说这般,开国勋臣们尽皆文武并举、内外兼修,每一个人都是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厉害人物。然而现在就连号称是军武传家的关陇贵族,也已开始耽于奢华。很多关陇贵族子弟摒弃武功、专修文学,唯有那些得不到家族多少卷顾的庶子、族子,才在得不到家族培养铺路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军功博功名。

若是长此下去,这个天下定然形成文贵武贱的格局,假使将来有能力的人都刻苦读书、荒废武功了,那对大隋天下可不是好事。

这是他的疏忽,幸好二刘提到。

想到这里,杨集向他们说道:“军事训练、开办武学课的想法好,非常有必要。你们不仅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