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小生远去,夏太宰轻轻叹了口气,思量该如何影响公子澈对于变革的看法。
公子澈如今已经参与进了政事,观大王和王后的态度,他极有可能是下一任吴王。
起先他们也觉得公子澈不错,聪颖心慈,并不思变,能将吴国治理的很好。但看刚刚的样子,比起他们,他更喜欢的是董文磬这样的狂徒。
“夏太宰,你刚刚跟澈公子聊了什么?”沈少宰从大安院走了出来,他出来时看到夏太宰和公子澈在说话,所以略等了等。
只可惜他离得太远,没听到两人说了什么。
夏太宰收敛神色,笑着说:“没什么,只是觉得公子长大了。”
沈氏在吴国根基深厚,若是让他们了知道公子的想法,恐怕会想尽办法阻止公子继位。
这一刻,他终究还是吴国的太宰。公子的那句话,真的问到他心里去了,在吴国待了这么多年,他怎么可能不想让吴国强大。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吴律的好,知道功勋制的用处,但依然还是阻拦。
前者是因为董文磬将律法套在了他们身上,让他们也遵守律法,少了特权;后者是威胁到了举荐制度,让世家无法举荐自家的人成为武官。
它让庶人有了晋升之路,和他们成为同僚。
然后,他们就把吴国给忘了,忘了吴国需要这些……
“是啊,这些时日,我看澈公子是偏向董文磬的,公子太过聪明,也让人为难。”
“大王的孩子,从不会有傻的。”夏太宰看了他一眼,眼里带着警告,让他不要乱来。
“也对,再怎么挑,也不会挑一个傻子啊。”沈少宰笑的温柔,只是现在的吴王室,让他很有胁迫感。
和心中还有吴国的夏太宰相比,沈少宰的心中家族重过一切,国亡了又如何,他们还是蕖旸沈氏,家族底蕴还在,大王需要臣子,轻易动不得他们。
但军勋制的存在却影响了他们的地位,要是其余诸国都这样,世家子弟该如何?
沈少宰厌恶一切影响世家地位的人,董文磬是头一个,要不是他身边有武艺高超的护卫在,董文磬早就死无全尸了。
-
小生离开大安院后去了老师地方,他觉得这些事情让他疲累,而脑海里的小澈却对这些极有兴趣,处于兴奋阶段。
‘小澈,你这么喜欢这些,要不你回来吧?’
然后脑海平静了,他现在还不想出来,他知道自己出来后,小生就要离开了,而他会忘记小生……
察觉到小澈的拒绝,小生也不逼他。
‘不出来就不出来,这些人争来争去的,真的好烦啊,他们就不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吗?’
小澈觉得可能性很小,就算吴国被灭国,这些世家也不会团结起来,说不定直接投敌了。
见到老师后,小生不‘说’话了,作揖问安,跪坐在案几前。
“所以,你没忍住,直接问夏太宰吴国和家族孰重孰轻?”孙白不可思议的看向这个弟子,傻了吗?
“嗯,在学生小时,夏太宰对学生极好,只是经此一遭,学生才发现,不一样的。”
“当然不一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太过复杂,为师到这年岁都没看懂过。”孙白自嘲道。
艾丹子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应当无事,夏太宰是所有臣子中对功勋制的反对力度最小的,他心中到底还有为国之心。”
“只是其中不乏比较激进的人,你在外面一定要遮掩自己的喜恶。”
“若是他们知道我支持董司寇变法,会如何?”小生心中有了答案,却又不敢相信。
“狗急跳墙,轻则阻扰你成为下一任吴王,重则派人暗杀你。他们都说商人重利,但这些人更加心狠,一旦伤害到他们的利益,用的手段,比商人厉害的多。”
见弟子有些黯然的模样,艾丹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重不重利,不在于是商还是士,在于人。”
在这一刻,艾丹子和孙白摈弃了对商的厌弃,或者说,他们厌弃的不是商,而是行商带来的不稳定性。
全国百姓辛勤耕种,才能勉强养活吴国人,要是一部分百姓去行商了,少了这部分百姓耕种的粮食,吴国将面临的是各地饥荒。
虽然士也差不多,但是士人天然有个门槛在,而且处于高位,所以他们能遏制的只有商。
“弟子明白了,只是他们中不乏聪明人,恐怕已经发现了。”
除此之外,小生还有点担心董司寇,如果他只是因为偏向就会被针对,那么董司寇呢?岂不是更危险?
对此,两人的建议只是一个,多带点身手好的侍卫在身边。
-
第二日,小生又去见了董司寇,见他还活蹦乱跳的,心里松了口气。
董文磬偏了一眼小生,说道: “公子,现在危险的是臣,但只要你一日不放弃那样的想法,总有一天,你会比臣还危险。”
“我知道。”小生有心理准备。
“先生,我想启民智。或许,你说的没错,笨一点的人好用,但一个国家不能都是笨蛋,我想让吴国子民因为自己的需求,去努力,而不是像牛羊一般,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