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日军坦克与第十六混成旅真正实力(选读章节)
当独立团战士赶来汇报,听闻日军第16旅团出现坦克后,无论是李云龙还是赵刚,皆是脸色大变!
坦克,被誉为陆战之王,从一战诞生起至今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争,为取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尤其是在二战时期,坦克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二战中一些著名的坦克,不少读者朋友都能如数家珍般报上名来,比如大名鼎鼎的“虎式”、“豹式”、“T-34”、“谢尔曼”等十分优秀的坦克都可以作为二战坦克的典型代表。
华夏作为二战主战场之一的抗日战场,并没有像欧洲和苏德战场一样发生大规模坦克战,侵华日军所装备的坦克自然没有那么多。
日军在华夏到底装备了哪些坦克呢?
当前盛行的抗日神剧大多不尊重历史,出现的坦克或装甲车往往是拿现代的车辆进行改装、或者随便做一个粗制滥造的模型,就成了日军装甲力量的代表,进一步误导了观众对这些沾满华夏人鲜血的日本坦克的认识。
总体来讲,由于当时工业水平较为低下,日军在华夏战场所使用的坦克,和西方国家相比有着很大差距。
加之在战术上日军一直强调机动性,极力发展轻型乃至超轻型坦克,导致日军在抗战期间坦克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然而,由于当时作为对手的华夏在工业上的实力几乎为零,完全没有独立设计和研制坦克的能力,即使是数量极为有限的一些坦克都是从欧洲进口而来,且仍停留在一战水平的坦克,在后勤保障和弹药补给上极为困难。
正因为这种情况,以至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造就了日军坦克尽管孱弱无比,在华夏战场却所向披靡的怪异局面。
尽管日军在抗战期间装备的坦克性能平平,在战略战术上使用也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可坦克毕竟属于重型陆战装备,对于当时反坦克火器极度匮乏的华夏军队来说已属十分巨大的威胁。
在抗日战场为华夏军民带来巨大伤亡的钢铁小豆丁,主要共有以下几种坦克。
第一款为89式中型坦克。
自从英国于1916年首次在索姆河战役中运用坦克并取得不菲战绩之后,敏感的日本陆军便从中看到了坦克的巨大价值,并马上引进了英国的MkⅣ型坦克。
在经过仔细的研究后,日本研制了89式中型坦克,该坦克是日本国产坦克的鼻主,分为甲型和乙型两种。
甲型全重12.7吨、乙型全重13.6吨,成员4人,最大速度25km/h,配备了一门90式57mm火炮,2挺7.7mm车载机枪,分别装在炮塔后部和装甲左侧。
尽管它并不先进,但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柴油机乙型的坦克。
该型坦克的研制体现看日本人的高明之处,不但看到了坦克这种新式兵器的战争潜力,反而努力研制国产坦克,这种超前的思维模式确实十分可怕。
该车性能平平,参加了侵华战争,苏日诺门坎之战,一直使用到太平洋战争初期。
第二款为92式超轻型坦克。
该车严格意义来讲并不能算坦克,只装备了2挺机枪,全重3.5吨。
但由于早期的日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且装备的大多数坦克都在10吨以下,因此,该车也可勉强被称为超轻型坦克。
主要装备骑兵旅团和野战骑兵联队,因此也被称为92式骑兵装甲车。
该车是日本最早开发的一种超轻型坦克,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92式超轻型坦克被投入战场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在没有重型反坦克火力的华夏战场,92式这样的超轻型坦克反而比机动性较差的89式中型坦克更好使用。
第三款为95式轻型坦克
由于89式中型坦克机动性较差,整体性能落后,92式超轻型坦克火力又太弱,所以日本军方决定研制一种同时具备89式坦克火力优势和92式超轻型坦克机动性优势的轻型坦克,这就是95式轻型坦克。
该车是日军侵华战争的主力车型,总生产数量达到了1250辆,运用于整个二战期间。
装备一门94式37mm坦克炮,弹药基数120发,辅助武器为2挺97式7.7mm重机枪。
全重7.4吨,成员3人,同样采用柴油动力,相比汽油车来说更具安全性。
然而95式轻型坦克的也有所有轻型坦克都具备的致命弱点,那就是防护能力很差,但由于二战中东南亚各国及华夏军队很少有反坦克武器,致使95式轻型坦克居然能肆虐一时。
不过,在后期的太平洋战场上与装备先进的美军交手时,95式轻型坦克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还针对华夏东北的地形地貌研制了一种“北满型”95式轻战车。
由于95式轻型坦克的负重轮间距和东北地区红高粱地的垅距正好一样,致使该坦克在横跨地垅越野行驶很困难,经常被地垅卡住。
因此,日本人特意在第1、2负重轮和第3、4负重轮之间各加一个小直径的辅助负重轮,才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