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横还知道,堵胤锡一生都在忠诚为官。
堵胤锡自崇祯十年中进士后,在崇祯十二年四月,任南京户部主事。九月,任兑差分司之职,秉公办事,革除陋规。
他还在崇祯十三年正月,任北新钞关分司之职,申明课则,革除积弊。
因为当时淫雨连绵,米价昂贵,商船不至,他就出台免税招商办法,不久商船就陆续到来。
而在崇祯十三年十二月,天灾流行,百姓生活困苦,他特意为此减餐,停止宴会,不听音乐,每天吃蔬菜喝稀粥粥。同时,他赈济灾民;每人半升,隔日一次,共给米200石,因为他这个举措,让数万人得以活下来。
崇祯十四年,出任长沙知府。现在崇祯十五年应该他还在处理积案,编纂《长沙府志》。
而且在崇祯十四年,他因率乡兵平定萧相宇之乱,杀贼魁,而以知兵闻名于世。随后变举廉卓人觐,赐宴礼部,奉旨加二级,命复任。不久,升武汉、黄兵备道。
而在崇祯十七年正月,堵胤锡到了南都,会见史司马可法、袁督师继咸,共以国士见许,委以长沙监军之任。
四月份,他听到京师三月十九日之变,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堵胤锡失声痛哭,作《坠龙骚》五章。
次年弘光皇帝任命胤锡为湖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
从此,开始了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南明史的时期。这时期满清的错误政策与无数忠臣义士的浴血奋战,让南明甚至有数次机会能够翻盘。
堵胤锡若是在太平盛世,按照大明官场的一般情况,很可能继续按部就班的升迁,或是升任地方督抚成为封疆大吏,或者入京荣升六部堂官。
然而,由于他没有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不大可能入阁拜相。所以封疆大吏或六部堂官,也就是他仕途的终点。
接下来极有可能是熬熬资历,告老还乡去做一个乡绅。最终如大部分士大夫一样,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
但是,明末风云飘摇,摇摇欲坠的危机存亡之际。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外有满清八旗的步步紧逼。这种乱世,让堵胤锡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堵胤锡成为弘光政权的湖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后,南明所面对的形势虽然已经异常凶险,但未尝没有抢救一下的机会。
顾横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对当时的局势进行复盘,发现虽然北京失陷,满清入关,但是大明并未完全丧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而另一方面,满清虽然获得了吴三桂的降军并占据了华北,可是统治根基并不牢靠。
李自成军不仅因山海关与潼关之战元气大伤,在李自成战死之后,这些农民起义军更是失去了主心骨,成为一群惶惶不可终日的流寇。
如果此时的明朝君臣能够审时度势,收编残破不堪的李自成余部,接济华北的反清义军,则进可以收复华北,退也足保江淮。
然而,在这时,明朝君臣却对局势产生了致命的误判,严重低估了满清的威胁,依旧将已经被打垮的大顺军视为头号的对手,史可法甚至还写信给多尔衮,做着郭子仪联虏平寇的美梦。
大明君臣的短视,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扬州、南京先后沦陷,史可法与弘光帝也先后被俘殉国。可以说是这对君臣为他们的误判而付出了血的代价。
难道这时真的就没有人看到收编农民军共同对抗满清的必要性吗?
有,这个人就是堵胤锡。
早在巡抚湖广之初,堵胤锡就敏锐的看到满清的威胁,提议收编农民军共同对抗满清。与当时的很多士大夫不同的是,堵胤锡并非一个只说不做之人,他有着极强的行动力。
在南京陷落后,堵胤锡建立了“君子营”,设科募士,他亲自去观察和了解当地青年的状况,测验其胆气和力量,决定招募300人,分成10营,取越王勾践君子六千之意,不叫兵丁,而称为君子,以示尊重之意。
在这之后,堵胤锡升任佥都御史,被隆武帝委以巡抚湖广的重任。
而当李自成余部在其侄李锦的率领下,拥众30万,自川陕来荆湘间,驻军于澧州界上时。隆武君臣十分惊慌。
当时督师湖广的何腾蛟甚至打算举兵与李锦决一死战。
但堵胤锡却认为“国家新造,势不能剿,应当招抚。事成乃吾国家之福,不成即吾毕命之日。”
他自告奋勇单枪匹马前往李锦军中,开诚慰谕,讲明忠孝大义,慷慨激昂,主张联合抗清,情意恳切,最终说服李锦全军归顺大明,共同抵抗满清。
之后的事实证明,堵胤锡的战略眼光是对的,堵胤锡随后便以李锦部为主力,与清军在湖广展开了艰难的拉锯战。
虽然初战堵胤锡率军攻荆州而不下,但随后便大败清兵于草坪。
然而永历元年,又出现了清军连陷长沙,常德,湖南局势岌岌可危的情况。
堵胤锡再次临危受命,督师出战,血战三日,大败清兵。常德、辰州相继被攻克收复。王进才收复桃源,袁宗第收复澧州,李锦等连拔荆门、宜城等州县,南明军声复振。
永历二年四月,满清试图以王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