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玄幻魔法>汉大也> 40章 宣室问对(十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0章 宣室问对(十六)(1 / 2)

“可惜此人为勋贵。”杨玉故意摇头,接着问道:“可还有他人?”

刘启这次犹豫了很久,有些不情愿道:“先帝曾提过张释之,称其守法不阿(阿谀)意。”

又吞吞吐吐道:“还有卫琯,先帝认为其长者,嘱咐朕厚待之。”

说完刘启便脸带沉色,看得出来有些郁闷,毕竟这些都是他憎恶之人。若不是中方先生问,他万不想提及。

“可还有?”杨玉再问。

刘启摇头,不记得文帝还曾格外关注过其他人。

“回陛下,还有一人,名李广,文帝曾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周仁回禀道。

“哦?”听闻有万户侯之材,刘启眼前一亮,忙问:“其乃何人?现在何处?”

“回陛下,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其精通骑射,斩杀匈奴甚众,被文帝升为中郎,如今任陇西都尉。”

“陇西?”刘启不禁皱眉,有些远了,就算即刻启程赶到长安也要些时日。

杨玉面上不显露一分,心里都快笑开花了,这些都是他心里所想之人。如此一来,省的他多费口舌了。

杨玉“感叹”道:“张释之,卫琯,臣知此二人,素有贤名,皆忠贞之士也。唯独不知其尚在人世否?”

“在”刘启捏着鼻子道,都是他亲手赶出长安的,他如何会不知道。两人都是两千石的秩位,要是卒了,地方是要上报朝廷的。

“此二人现居何处?”杨玉明知故问。

“......”刘启闷声不回答。

晁错看了下他,代为答道:“张释之现任淮南王相,卫琯为河间王太傅。”

杨玉表情严肃,沉声道:“张释之,卫琯,李广,请陛下速招此三人。”

“......”刘启不吭声。

杨玉对此心知肚明,知道对方为何如此。

张释之,卫琯,一个弹劾过刘启,一个刘启请喝酒不去,然后全都得罪了他,被他记在了小本本上。

后来刘启一继位,立马全都给踢出长安了。

这都已经是刘启当太子时候的事了,过了这么多年,没想到他还记在心里。杨玉无语,这皇帝实在小心眼。

“可”好半天后,刘启才吐出一字,堪称惜字如金。

杨玉松口气,虽然小心眼,但还是知道轻重的。

“只是召回此二人,该如何安排?”刘启问道,显然杨玉的回答若不能让他信服,此事多半泡汤。

杨玉沉吟片刻,缓缓道:“张释之任廷尉,卫琯为中尉。”

以一白身一言决两位九卿之职,若有外人知道此事,必惊骇欲绝。单凭此一点,杨玉这个庶民就可让权贵生畏。

但很显然刘启三人都忽视了这一点,或者说杨玉的才能已然盖过一切,于此相比,庶民如何,白身又如何?

才倾帝王,力折公卿者,杨玉是也。

刘启皱眉,晁错目光投来,周仁表情微动。

三人没说话,都等着杨玉解释,为何要如此安排。

杨玉知道自己要找个说服刘启的理由,毕竟其极度反感张释之卫琯两人,尤其是张释之。

话说汉家皇帝好像都有点记仇的小毛病,汉高祖刘邦恨雍齿恨的牙根直痒痒,更因为自己微末时大嫂不待见他,迟迟不封赏大嫂一家,后来不得不封,就封了侄子一个刮羮侯。

刮羮侯刮羮侯,即刮锅底的侯。

让人啼笑皆非,也真是难为刘邦了,能想出这么一个名字。

汉文帝够宽容大度了吧,也有受不了的人。

《史记.袁盎列传》: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翻译过来就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即李广的上一任。看来再是宽容大度的明君也不喜欢有人整天在耳边直言劝谏。

毕竟,烦呀。

杨玉想了想,如此说道:“一,张释之本上任廷尉,重归原职,合理;二,张释之名望甚重,任廷尉使人心服,合情。三,古者欲先为政,必先变法。李悝,商鞅,屈原莫不以变法始,因循守旧者无以成事。然,自古变法多遇变故,阻挠者不乏其人。

然张释之守法不阿意,威名远扬,少有人不知。其任廷尉,无理者先屈,阴谋者自怯,不会有人疑其不正,可事半功倍。”

简单来说就是,想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达成政治目标,就必须要先修改律法,让律法配合自己的举措,以到达为自己服务的目的。

所以后世普京想连任,才先修宪法。

杨玉看向晁错,此君刚当上内史时,也是先连续变更律令三十章,其为法家之人,最是明白不过这个道理。

杨玉要更改法律,就避不开大汉最高执法部门的廷尉。汉代的廷尉相当于后世的公安,司法,监察部,集球员与裁判于人身。

位高权重,不可不受控制。

而更改律法,要想影响与反弹最小,最好找个有巨大名望的人来坐镇。借其名望压制住反对声音,来为自己今后推行的一系列政令背锅,呃,不是,是背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