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元常?”
曹操发出疑惑,未尝听过这号人物。
“他是我的故交,正于朝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
荀彧指出锺繇的身份,为摆脱曹操的困境尽分心力。
“吾的朋友官位比他还高都无法成功了,那钟元常有何特别的实力吗?”
曹操一手倚于桌几,上面放满了文书,面露烦躁之色。
陶谦有寇边的意图,曹操不可能放任他行事,正思如何防御,又有朝廷不承认他为兖州牧之忧,难免心浮气躁。
“(……志才去哪了呢?)”
荀彧入曹操的办公房内,未见志才的身影,对志才的动向颇为纳闷。
志才身为曹操的“军事奇才(聊天对象)”,却没有待在曹操的身旁,有失曹操原本的意思。
“元常善为官,知所进退,必能慎选时机为曹将军进言。”
荀彧比谁都了解锺繇的实力,仅以一句话就归结了锺繇的实力。
“……听起来是阿谀之辈。”
曹操听到“善为官”三字后皱起眉,不解荀彧怎会以此推销锺繇。
“孔子虽云‘巧言令色,鲜矣仁’,但不言巧言令色者必为不仁。元常是为行大事而善为官,为举大业而知所进退,故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荀彧并非谬赞锺繇。
荀彧善于隐藏性格,强调德行节操,以温和有礼的态度对待世人,但他还是难免有据理力争的激烈性情,不如锺繇善待时机而行事。
虽然,锺繇过度等待时机降临,也有错误动身的可能。
“……”
曹操放下文书,对荀彧微笑,示意荀彧继续说。
“我与元常通过数次书信,他屡屡谈及董党有贤士而不能用,不施文教怀柔之策,对天子亦不礼遇,请曹将军相信他是忧国忧民之士人。”
荀彧把握宣传时机,不仅使曹操同意这次的计划,并让曹操有收锺繇为幕僚的打算。
“你在朝内还有认识何等贤士吗?”
曹操起了兴致,欲知荀彧还有多少是他不曾注意过的人才。
“……还有我的从甥子荀公达,他也善于军略。”
荀彧微微一笑,不忘推销荀攸。
“荀公达……吾听过他!伯求曾与吾论及他,惜未能相识。不过,他不是被押入大狱了吗?”
荀彧与荀攸同姓“荀”,但颍川荀家是庞大的家族,曹操不会直接将两人联结在一起。
“他已出狱,于朝内与李傕、郭汜周旋。”
荀彧向曹操传达值得高兴的讯息。
“与志才论后,吾发现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曹操揉起太阳穴,好不容易解决一场大战,后续琐事却比大战还难解决,让一向对内政头疼的他感到十分痛苦。
“请问志才兄现在位于何处呢?”
荀彧顺着曹操的话语,询问埋藏于心内的疑惑。
“在前个时辰,青州兵殴伤他营士兵,志才去协调了。”
曹操站起身,吐了一口气,青州兵的军纪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请问是因何事而起?”
荀彧眼睛一眯,态度严肃。
“有士兵讥讽青州兵本是贼徒,信仰贼教,并侮辱了他们的宗师。”
曹操跳了几下,伸展身子,不让身体变得僵硬。
通常曹操不会对外人展现这些不得体的行为,但他相信荀彧不会介意这种小事。
荀彧确实不介意,毕竟曹操公务繁忙,是应该有放松的时间。
“吾觉得这是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志才说在意,就让他去了。”
曹操伸展腰身,转动脖子,瞬间消去不少的疲惫感。
“……志才兄是为何在意呢?”
荀彧亟欲知晓志才的见解。
正因志才最近才加入曹操军,尚无实绩,他的看法更值得关注。
“吾……”
曹操没想到荀彧会如此关注此事,回答不了荀彧的问题,突然意会到这不是小问题。
“……可否请您告知这类斗殴事件是否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荀彧不久才与程立提起青州兵的问题。
程立敏锐发觉青州兵起祷频率上升,志才也可能掌握了什么。
“初时吾还会自己去,之后烦不胜烦,都由将领自行处理,就……”
曹操说话越来越小声,他最讨厌这种琐事,根本不会注意。
“(广收青州百姓,未能获得朝廷承认,再加上青州兵军纪问题……)”
百姓对青州兵有疑虑,但因青州兵未到外滋事,尚能勉强接受。一旦青州兵军纪问题如潮水袭来,百姓迟早反扑。
青州兵的瓦解,不仅仅是青州兵的问题,还会整个影响曹操的声势。
“(我想得太单纯了。)”
荀彧右手微微绷紧,认知自己是见树不见林。
“(我以为只需管制青州兵即可,却忽略了其他可能。)”
青州兵增加祈祷的频率,屡屡滋事,绝对不是无迹可寻。
青州兵或许如脱缰野马,但经由将领拉住缰绳,并非无法管束。然而,一味拉住缰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