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三国:开局我能撒豆成兵> 第五百零二章 头顶阴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零二章 头顶阴云(1 / 2)

现在,吴池只能利用那些现代的农业资料,通过改进农具、优化耕作方式等方法,来提升汉朝的农业水平。

首先,肯定是在交州那边试验,试验的结果令吴池很满意:无论是新农具,还是集中式生产,复合农业模式,这些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荀彧那边给出了满分好评。

而后,便是在全国进行推广了。

不过,推广却不是一件快速的事,需要一点一点来。

“欲速则不达”,政策的推广并非一蹴而就,这一点,早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证明了无数次。

很多人想事情想得很简单,觉得既然在交州那边没问题了,直接一道命令,全国执行不就完了?

王安石的教训告诉你,太天真了!

王安石在主持著名的‘熙丰变法’前,他担任地方官时,早就把他的那套理论,在自己的辖地内实行过了,也得到了好评,证明变法是有效的。

可是,等他入主中枢,在皇帝的支持下进行全国性的变法推广后,却折戟了。

变法失败的原因很多,历史上以及现代的很多专家学者都有所分析。这里要提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执行问题:

举例来说,青苗法。

青苗法的内容是在农民青黄不接时,由政府提供粮食、种子等物资,以贷款的形势进行。等农民作物收获后,以无息或者低息的形式,再偿还政府。

本意是为了利国利民,国家能赚一点利息,老百姓能救急,避免被天灾人祸搞的家破人亡,更是抵制了民间高利贷,给农民们一条活路。

可以说,本身是很好的政策,当初在王安石担任地方官时,这套政策实行得十分有效,使得他政绩斐然,得以升职,入主中枢。

可是,等这套政策由他推广全国后,这政策落实到各地,就变了味了:很多地方官,推行青苗法时,确实把大量的钱粮种子都贷给农民了……只不过,需要钱粮的农民贷了,不需要钱粮的农民,也贷了。

不需要钱粮的农民,他肯定不是心甘情愿贷的……谁没事要白出利息给官府啊!

显然是被强迫的。

被强迫后怎么办呢?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不然还能怎样,你去告官?这事本来就是官干的,你找凶手去告凶手?

至于上京城去告御状……之前吴池在莳之试炼的幻境里,已经见识过了,那真是千难万难!那个王大富,有吴池专门派出的人进行保护,结果还多次差点死在半路上。最后虽然告成功了,但他人也残疾了,如果不是皇帝特意下旨养他,靠他自己是活不过半年的。

而这一切的前提,却又都是在皇帝本来就对王大富绝对信任的基础上。

而在真实环境下,一个完全陌生的乡下老农,没有被任何人授意,自发去告御状……皇帝会相信他的话吗?

未必。

王大富是皇帝授意的,但别的老农,会不会是某些心思叵测的官员授意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政敌?

同样的伎俩,你能用,别人也能用。

一旦皇帝不信告状者,这事就难办了,除非把实锤的证据拍皇帝脸上,让他不得不信,否则这事基本只能不了了之。

可农民又能拿出什么实锤的证据了?

所以说,告御状这条路,基本跟堵死没什么区别。

还是说回青苗法,王安石本意是好的政策,推广到下面却变了味,为什么?

责怪那些地方官心眼坏?

人家本来就坏,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你就算把人家杀了……你又能保证,继任的地方官不坏吗?

坏人是杀不绝的!

跟苍蝇蚊子蟑螂一样,永远都会有。

而王安石担任地方官时,他的辖下难道就没有坏人官吏?

不可能没有。

只不过,王安石那时候能够对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能够看住那些坏人的手,让黑手缩回去,不干扰政策的执行。

毕竟,地方官的王安石,辖下就那么大一点地方,他看顾得过来!

可是,当他入主中枢后,就属于‘居于庙堂’,而‘远离江湖’。他的控制力,控制不了广大的整个大宋疆土。

下面的坏人们自然就有机会使坏了。

吴池现在也是一样的情况,他有着各种促进民生的‘外挂’,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可这好东西,如果像王安石变法一样贸然推广到下面,到了那些黑心地方官手里,可就变了味了。到时候,只会肥了那些官吏,却让老百姓得不到半分好处,甚至可能还不如原先!

这些东西在交州时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是因为吴池把交州交给荀彧了,荀彧是吴池信得过的。

可是别的州呢?吴池把它们托付给谁?

吴池的心腹里,没有那么多的人才!

要想治理好地方,要的不仅仅是忠心,还得需要能力,不是随便派个满忠诚的豆子兵去就行的……以豆子兵的智力,过去了只会被当地的其他官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