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多少人的团队,甚至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四口之家,权力的平衡都是一种美妙的艺术,而参与的人数越多,掌控这种艺术就越需要能。
徐宁现在为蔡家,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监察的方式有很多种,徐宁选择了第三方和对账,具体的操作也是徐宁想出来的,先是由蔡家那边去各地找人购买或者查探当地蔡记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让找到的那个人知道让他去查探的目的,蔡家必须要隐瞒自己的身份,最好是造成一种竞争对手在调查他们的假象,不然很容易与掌柜们勾结,查探出来的结果就会有偏差。
当然这些人调查交上来的只是第一手资料,然后和底下掌柜交上来的报账进行核对,当蔡家第一次采用这种手段检查了附近一个郡所有的蔡记之后,蔡传正和蔡明旭两人将结果拿在手里时,即便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也对产生的巨大差额感到震惊。
不同于不易损坏进出量又相对较少的金银,粮食这一道上想要欺瞒实在是太简单了,受潮生虫,运输洒落等等,都会有一定的损耗,另外收粮价格一斤只要少报上一文半文,卖时的价格再稍微抬高那么一文半文,另外还有人员工资,原本应该是两人岗的,但实际上只有一人在岗,这便可以白拿一个人头的费用,再加上纸笔器具的损耗,总之有数不清的门道能钻空子。
蔡家原本采用的办法跟其他商家差不多,主要是靠本家的人主管一个片区,然后再分给请来的管事伙计,有些管事是已经传了一代又一代,毕竟只是改朝换代那些年生意稍微不少做一些,再往上前朝也需要粮商参与,因此,在当地经营久的,已然成了“山大王”,便是蔡家的人,也轻易奈何不得他们。
这是目前这个时代管理的一个通病,因为不仅仅是蔡家,便是当年沈氏学的,还有沈谨文管的,大约是因为他们都自认为高人一等,因此从不参与具体的经营,最多在家里看看账本对对账,就已经算是十分上心了,便是像蔡家这样专心生意,这样的都算难得了。
同时这也是蔡家当年极速扩张之后留下来的一个问题,毕竟现在面铺得这么广,其中不少都是当地招的,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直到在徐宁的提醒下他们揭开了光鲜亮丽的外袍,才知道自己引以为傲的商业帝国底下早就生满了疮。
在第一步发现问题之后,接下来还并不能简单粗暴地开除替换就成,一来一旦这样做了,他们这个检查的办法很快就会暴露,下面的人知道这个方法之后就会进行防范,下一次想再找出蛀虫就会更麻烦,另外就这样一个证据未免也太单薄了一些,极容易被推翻。
二来这个时代的人才极为稀缺,连识字的人都不多,更何况是一个懂账的掌柜呢?若是一下子将这么多人换下来,一时之间去哪里找这么多的人来填上这个位置?再者怎么保证同样是仓促找来的人,不会跟前一任一样呢?
因此,在做了第一步之后,接下来便有两件事,一是尽快培养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人才,这一步两三年前蔡家已经做了一个试验,他们先在他们家族所在的宁县,另外开了一个学堂,招收一批少年儿童自己从识字开始教起,只需要熟悉记账要用的字和基础的算术就行,教学完成之后,他们就会被送到当地的蔡记当学徒,慢慢熟悉经验,最后便能外派其他地方当掌柜了。
自己培养的人才好处多多,更何况宁县是他们蔡家的大本营,便是偏远的地方都被蛀空了,他们当地的人都是没什么问题的,因此,在当地培养出来的新掌柜,基本上也不会有外地当地找的坏毛病。
另外只要一开始就说明了要做掌柜培养,并有可能要派往外地,但只要从学徒的时候吃住都包了,愿意往他们这个学堂里送人的家长就少不了。
就像是在徐家庄,徐大林在宁远县当学徒伙计,在村人们看来就是一件极有出息的事情了,更何况蔡家在宁县当地的影响力,做这样的事四舍五入就是沈家在徐家庄公开招学生,就他们村上那些人对沈家的推崇程度,怕是再倒贴一点钱,都愿意将自家孩子送去。
这件事他们已经做了两三年,已经初见成效,集中培训给人一种特殊的氛围,形成了竞争之后果然出了一些效果,原先便有一些基础的,都已经当了一年左右的伙计了,反馈出来的结果也很不错,如今蔡家已经决定再扩大投入,在相邻两县也开设了类似的学堂。
第二件事,便是核对账本。
只要是本身有问题的,账本上多少都会反应出来一些问题,原本蔡家就养着不少专门查账的人,现在已经知道了谁大概率会有问题,一些犯了简单错误的简直就是一查一个准,这样即便不能很快将人换了,也能敲打一番,进而减少损失,就这一项,这几年来就为蔡家挽回了不知道多少损失。
但都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蔡家本家将账查的严了,自然也会有高手将账做的完美无缺,有些地方明眼一看就是有问题的,但是账上却几乎没什么问题,这样的账本,他们蔡家就送到徐宁这里。
这便是为什么每次徐宁和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