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穿越宋朝当太子> 第二百八十七章 钱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七章 钱庄(1 / 2)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宋朝,四川省成都市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它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官交子”发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间“私交”,面额依然是临时填写,加盖本州州印,只是分了一定等级,从1贯到10贯。并规定了流通的范围。

宋仁宗时(1039年起),一律改为五贯和十贯两种。到宋神宗时(1068年起),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发行额也有限制,规定分界发行,每界三年(实足二年),界满兑换新交子。首届交子发行1256340贯,备本钱360000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后来因供应军需超额发行,交子严重贬值。1105年遂停止发行,改用“钱引”。

赵昕本来想成立帝国银行,但由于银行系统太过于复杂,而且各种项目层出不穷,所以赵昕打算先以大宋皇家商会的名义,成立钱庄,而后待钱庄推行至大宋全境后,再将银行正式的推出来,一步一步来,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在中国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多元化货币制和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使货币兑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兑换业务则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有所发展,始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元及明初,政府欲专行纸钞,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大明宝钞贬值,政府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此后几代,由于私钱庞杂,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兑换业更为发达。如嘉靖时大开铸炉,钱币名类繁多,单是制钱就有金背、旋边等几十种名目。

在此情况下,贩卖铜钱和私铸私熔更多,乃出现若干专营铜钱兑换的金融组织,称为钱店,又叫钱铺、钱庄、兑店、钱肆、钱桌或钱摊。嘉靖八年(1529),私贩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贩卖铜钱。导致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钱桌、钱铺等“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致物价翔踊”。

明万历五年(1577),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是为钱铺法定之始,以市镇中殷实户充任,随其资金多寡,向官府买进制钱,以通交易。

从钱铺发展到钱庄,开始的时候,许多钱庄并非单纯做银钱兑换,往往兼营其他行业。如上海钱庄的鼻祖为“浙江绍兴人”,传说“乾隆年间他在南市老城厢开设炭栈兼做银钱兑换生意”;宁波钱业鼻祖称“方七”者,原是个鞋匠。又如南京、九江钱庄有“兼做彩票”者;乐平地方有“布店兼营者”;在南昌、上海有些钱庄因兼营米业又称“钱米店”。

明末,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放款,供给签发帖子取款的便利,原来在两地联号汇兑的会票,也成为钱庄发行有钞票性质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若干小规模的兑钱铺、钱米铺等,在农村相当活跃。随着钱庄的发展、家数增多,到清朝各地先后出现了钱庄的行会组织。

宣武五年十二月,赵昕下诏,在开封成立了大宋第一家钱庄,并且赵昕带头朝钱庄存了十万两黄金,而后朝中大臣们也纷纷开户存款,不过也就是几千辆,几百两而已。

当宋朝官府的告示张贴出来,不仅开封的百姓们轰动了,也纷纷前往钱庄存钱,多的几百贯,少的几贯,而钱庄是来着不拒,哪怕你存一文钱,都是可以的。

当那些做大生意的巨商看过一遍规则,更重要的是的得知钱庄是皇家商会在后面支撑的时候,纷纷从家中拉来一车车金银铜钱存进钱庄。

他们这些走南闯北做大生意的巨商,每一单生意的成交价都在万两银子以上,甚至几十万两,想想看,一万两银子,那重量得有多重?得用牛车马车拉着,从南方拉到北方购买货物,再把货物拉到回南方出售。

在一些巨商拿着银票到异地支付货款,尝到其中的方便与安全后,更多的商人,有钱人也开始把银子存入帝国银行。

紧接着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钱庄开始在各州府建立,要不了多久就会遍地开花,当金融的观念深入人心之后,大宋这艘巨轮就正式踏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为了钱庄的推广,赵昕下令取缔了交子,虽然不少川商反对,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赵昕随后开放了井盐的买卖,这些川商们见有利可图,便默认了钱庄的诞生。交子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