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清韵答应留下远志,他高兴地拉拉衣裳,追到其他那些乞丐们一起,暗自决定,这可是第一次帮公子做事,他一定要做得最好。
知道他要留下,有侍卫拿了一套衣裳过来。远志一看那衣裳干净没补丁,高兴地洗了七八遍手才小心摸了摸,然后就收了起来。他穿着乞丐服,跟流民们聊天说话更好。
第二天一早,十几辆马车穿城而出,往五莲城四周的县村赶去。每辆马车上,坐着七八个人,马车一到官道边停下,车上的人就提着锣下马车,一边敲锣一边大声喊道:“乡亲们,朝廷发了安民告示,大家可以回家种地,也可以参军当兵去吃皇粮……”
有了这十几批人宣扬安民告示,很快就有好消息传来。
远志带着一批流民赶回五莲城,“公子,这些人都是没饭吃活不下去,躲到山里的。他们想要参军呢。这些年纪大点,他们说要回家种地去。”
顾清韵一看,远志带来的人,被他分成了两堆,年轻力壮的都说要参军;年老体弱的要回家务农。
她让云胜和吴有财将人带下去,细细查问一番,能说出原籍地址没有劣迹的,都一一安排。
远志交完一批,又急着要继续去宣扬。
顾清韵也没管他,只让人小心安置这第一批流民们。
何志成带着石克志匆忙赶到军营,看到一群流民打扮的,他叫住云胜一问,才知道这些都是躲在山里的盗匪,听到安民告示,下山当流民安置了。
云胜带人走了,何志成边走边跟石秀才嘀咕,“你说公子这剿匪剿的,还得安置流民啊,把青州官府该干的活都给干了。”
石秀才一路过来,已经听到了安民告示之事,“这是好事,我路上碰到一些人,都挺高兴的。”原本听说朝廷派兵剿灭,躲在山里聚众为匪的都打算拼命了。后来听说这些官兵竟然不开战,先招安。只要接受招安,想参军的参军,想回家种地的回家。一时间都打听是选哪条路,没人想着拼命了。
公子这招,的确是兵不血刃的好法子。
何志成当然也知道这是好事,只是为了安置这些人,公子已经十几夜没休息好了,白天忙着见各个村长里正说服他们接收村民,县衙还有主事之人的,都一一接见说服,画地安置流民;晚上还得想着新参军之人如何安排,还要处置军中的大小事务,撰写公文。就算大小姐能干,一个人也不能劈成三四个人啊。
“公子把这些人丢给官府安置就行,何必事必躬亲。”
“成叔,青州位于要道,我们想在这边定下来,这地方越早恢复越好。”这些流民们,是自己将他们从山里叫出来的,能尽力的时候还是尽力安排吧。顾清韵听到何志成的话,抬头说了一句,又低头埋首桌案。
青州快点太平,百姓们就能安心种地。有百姓们种地,青州才能重新变回粮仓。有青州的四大粮仓,林天佑那支林家军,粮食就捏在了青州手里。而他们的人安排在青州大营,也不怕没粮食吃。
这道理,顾清韵说过,何志成也明白,但是,青州大营只管青州武备,青州的政务,只要新的知府一到,就会将政务抓起来了。
“公子,石管事带消息来了。”何志成觉得,石秀才会从石家村亲自跑过来,肯定与青州新知府有关。
果然,石秀才冲顾清韵行礼之后,拿出京城送出来的消息,“公子,京城铺子的黄掌柜,送了消息出来,青州新知府已经定下了,那人只怕都从京城出发了。”
顾清韵微微皱眉,接过密信,青州新知府,是郑禹的人。四皇子夏竣死后,宪宗对大皇子夏竞一下重视了起来,看来为了安定人心,宪宗准备立夏竞为太子了。
未来的太子要安排一个知府,宪宗为了向百官表明自己对夏竞的抬举,自然要答应的。
这信里还有黄仲平打听到的消息,据说因为青州太乱,朝中没几个愿意来这边赴任的。这个新上任的知府大人,之前在南边做知州,也是个贪官。碰上方绍堂带人起义,跑到京城的。
她要想在青州立足,未来的青州知府,就算不是自己人,也不能是别人的人。
何志成听说新上任的青州知府,是郑禹门下,也是皱眉,“公子,这可怎么办?要是郑禹的人来管,咱们在青州就只能待青州大营了吧?”
石秀才点头附和,“最好能有可靠的人来做这青州知府。”
这不是没人吗,何志成嫌弃地看了石秀才一眼,这穷秀才,要是举人可能还有希望来青州当官。
石秀才霎时看懂了他的眼神,“你以为进士是那么好考的?”
“要是公子去考,肯定容易。”
石秀才……这话他不能反驳,拿公子出来说事,算你狠!
顾清韵看何志成又去气石秀才,忍不住笑了,“成叔,术业有专攻,若论做文章,我肯定比不上石管事。”她看着手里的密信,沉吟片刻,“成叔,你点些人跟着石管事回去。石管事,从石家村那些人里,挑一些身手好又可靠的,拦住进入青州的各个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