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中秋节的前一天。
一大早,萧珪家里就变得十分热闹。包括萧珪和王元宝这两个病号在内,大家都聚集在了主宅前的院子里。大家围坐成了一圈,每人都在动手制作同一种新型糕点——月饼。
是的,大唐现在还没有月饼。
萧珪觉得没有月饼的中秋节,简直就是不完整的。于是他发动了所有人,在今天一起动手制作月饼。所需材料都是家里现成就有的,最多就是临时添置了一些模具用来规范月饼的形状。
其实帅灵韵等人对萧珪所谓的“月饼”并不陌生,它所采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很像大唐人们喜闻乐见的“胡饼”。萧珪只是加用了模具将它的外在形状改得更圆,作料当中增加了珍贵的砂糖,还采用了鸡蛋黄或是熟肉干用作馅料。
对大唐的贫苦百姓而言,能吃上一颗煮鸡蛋都算是享了口福,砂糖便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用这些材料做成的月饼,成本一点都不亲民。
所以萧珪改进后的这种“胡饼”,注定不是寻常人家轻松就能享用的食物,它是一种奢侈品。“月饼”这个应景于中秋节而生的新名词,也就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了。
因为材料充足、人手众多再加上制作本身也不算太难,半天下来,萧珪家里就有了七八百个月饼。虽然某些月饼看起来有些奇形怪状,但自己食用肯定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最主要的是,这半天里大家坐成了一个圆圈,一同动手做月饼,既好玩又欢乐,正合中秋团圆之意。
并且在做月饼的过程当中,由萧珪牵头大家一起打趣和造势,顺手就还凑成了一门喜事——孙山和清尘,要成亲了!
这又为今年的中秋节,平添了一层喜气。
事情决定下来以后,萧珪便叫大家前去迎请轩辕里的村民,在孙山与清尘的成亲之日都来萧府观礼,大家一起好好的热闹一下。
既然是去迎请宾客,当然不能空着手去。轩辕里约有一百户人家,萧珪
给每户人家都包上了一份用黄麻纸包裹的新式“月饼”。纸包的外面还有萧珪和帅灵韵分别执笔写下的,诸如“月兆人圆”的一类贺词,更显吉祥与诚意。
轩辕里的村民们收到了来自于萧先生的中秋礼物,家家户户全都非常的欢喜。他们自发来到萧府致谢道喜,问清了孙山成亲的日子,约定好了大家到时都来帮忙,都来凑个热闹、添份喜气。
王元宝看到这些,感慨不已。他说,这些年来自己没少做善事,没少资助贫困学子求学科考。但往往是,那些仕子功成名就之后就开始“耻与商人往来”,变得音信全无了。
相比之下,轩辕里的村民真是淳朴。
萧珪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那些读了书的仕子,确实增长了智慧,拓开了眼界,但也把心思读得复杂了。“升米恩、斗米仇”这种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一点都不奇怪。
“升米恩,斗米仇,有道理啊!”王元宝十分的感慨,摇头叹息,说道:“这些年来我光是资助书生所花出的钱财,差不多已经可以买下洛阳王记的所有店铺。但我感觉,那还不如今天送出这些月饼,让我更加欣慰与开怀。”
萧珪说道:“王公,我建议,往后王记商会再要做什么善事,不要再滥施滥舍,一定要有的放矢。否则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也就算了,反倒会滋长一些小人的贪婪与懒惰。”
王元宝呵呵一笑,“这种事情,你不必再问我。你与灵韵商量好了,执行办理就是。”
“那可不行。”萧珪说道,“不管怎讲,我与灵韵都还缺乏经验。很多事情,都还需要你老人家替我们拿主意。”
“我可以提供一些意见,但做决定的必须是你们。”王元宝面带笑容的看着萧珪,说道:“我老了,多少也有一点落伍了。你与灵韵二人都有才华,彼此又能同心同德。我深信王记商会在你们手上,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中秋节的夜晚,一轮
圆月高悬天际。
轩辕里百家灯火,欢乐喜庆。
人们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享受一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萧珪的家里,尤其热闹。
久违的“萧家音乐茶话会”又开张了,奴奴又有了表演才艺的机会,大家都围在一起听奴奴弹琵琶,阵阵欢笑与掌声时常响起。
月饼的滋味,也让大家赞不绝口。
萧珪很细心,王元宝所食用的月饼是没有加糖的特殊定制。所有人当中最爱吃月饼的,就是奴奴。她说这是她吃过的最美味的“果子”了,将来一定要亲手做给嵩哥哥吃。
萧珪不由得也想起了薛嵩那个二货,还有应该已经去了长安的小赫连。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萧珪对着月亮吟出了这样的诗句,心想不知长安的薛嵩和小赫连,还有洛阳的苏幻云,他们也是否会对着天上的圆月,想到我呢?
中秋节方过,萧家立刻变得有些忙碌起来。
因为萧珪不仅要开始筹备孙山的婚事,王记商会的十大掌柜很快也要齐聚轩辕里,前来聆听大东家王元宝的教诲了。
为了应付后者,萧珪与王元宝、帅灵韵连日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