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华夏人永远抹不去的痛!
那时宋国军民在华夏陆地之上几乎已无立锥之地(还有个钓鱼城,但崖山军民不知道),背后是集大半个欧亚大陆之力的野蛮蒙古大军,此时除了荒芜的海-南岛,崖山海面上这20万军民就是最后的汉人之魂!
1279年3月19日,在最后的决战大势已去之时,左丞相陆秀夫知难以逃脱,前已有皇帝被俘,为最后的皇室血脉不落入元军之手,他身穿朝服,将8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背起小皇帝毅然跳入茫茫大海!
看到皇帝和丞相跳海殉国,十多万南宋军民生死相随,皆毅然跳入海中——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
之后负责作战、率极少数船冲出重围的张世杰得知皇帝已跳海自尽,没有选择逃亡南方岛屿,同样跳海殉国。
4年后,同为“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于大都慷慨就义!
南宋10万军民跳海殉国,一直以来都是华夏最悲壮的一幕。
但是,如今很多人会问:为什么10万军民宁可跳海自尽殉国,也不和元兵拼死一搏?
想拼死一搏,哪有那么容易!
崖山,大汉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性格与气节在这里达到了极致:如还有转机的希望,那何至于此,这才有了十万军民集体投海殉国的最悲壮一幕!
面对横亘亚欧的蒙元帝国,南宋抵抗了五十多年,还在四-川合川击毙过元朝皇帝蒙哥。
蒙古权贵一直想着要杀掉南宋朝廷的血脉,灭宋之战中无数次屠城,就算投降那也是个死。
崖山海战之时,南宋仅剩下最后的20万军民,但是其中“民”居多,有战斗力的士兵经过连续战斗,早就没有多少了。
如果只算人头数字,元军人数、船只数都还没宋军多,可数量比例原本就很小的宋军大多还是陆军,根本没有海战经验,面对两万元朝海军,想冲出海、撤去海南-岛都是种奢望。
有人说元军中是以汉人水兵为主,主将也是汉人...
元军主将张弘范是汉人,可他之前压根就是个金国人,不是宋人,蒙古鞑子骑兵厉害,汉人水军才是元朝水军中的最强战力!
20万逃难几千里的难民对上两万精兵,怎么打?
指挥宋军作战的张世杰将船连在一起,就如三国时曹操的想法一样,让大海变成陆地,与蒙古兵拼死一搏。
他是太傅,会不知道赤壁之战?
同样出身金国的宋军指挥官张世杰当然知道赤壁之战,但在那种情况下,他没得选择!
南宋官兵没有后勤补给,喝的水还是海水,加之船上的环境恶劣,20万“大杂烩”中很多人早已生病,战斗力非常弱,只能如此。
一旦分散,他们就会是待宰的羔羊;继续留在海上、躲避元军,那也是个迟早的灭亡。
只有决战,还不能是主动出击式的决战:有人说宋军为什么不主动出击?
一群早已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军民,拿什么主动出击?
不说之前的逃亡,崖山海战爆发之后数次大战,拼死作战的宋军已死伤一半,只剩下了10万余人。
而且之前在逃亡之路与元军强攻之下,宋军大部分船只已经破损——负责指挥战斗的张世杰,在最终的大决战冲出元军包围圈后清点船只,发现原本一千多艘船,只剩下了10多艘。
这是海战,不是巷战,就是南宋军民想和元军拼死一搏,但船都坏了,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20万军民,很多是从南宋首都临安逃到崖山的,数年来蒙古兵围追堵截,这批最后的宋朝军民早已身心疲惫,加上陆地之上再无立锥之地,选择跳海殉国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三人的壮举令人赞佩,但是三人的军事才能,这么多年来一直受到不少人的质疑。
很多人认为,他们应该逃到南宋当时唯一剩下的领地海南岛,在那里与蒙古兵继续作战。
据说伟大的总理到崖山视察工作时曾经说:“我看陆秀夫不应该跳海,他应该带兵到海-南岛去,带兵到台-湾去,在那里搞根据地,还可以再打嘛。”
历史没有假设,崖山海战中,汉族人民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另人叹服!
而在崖山海战之后,已经坚守36年的孤城、合州钓鱼城守将王立见大势已去,忽必烈又答应绝不伤害城中百姓,这才弃城投降。
弃城之后,除了主将王立降元之外,其他守将无一人乞求怜悯,守城的其他30余名宋军将领全部拔剑自刎殉国,忠烈千秋!
历史告诉我们,琼海海峡挡不住大军,当时宋军无外援,更没什么第七舰队作为屏障,崖山一役最后的南宋军民全军覆没,时也,命也!
13世纪,注定就是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的时代,这就是个无解的死局。
谁能解开?
换谁去都没辙,无解!
车上的张楠脑子里有点乱,想了很多:13世纪最坚固的盾碰上了全世界有史以来最锋利的矛,汉人以一隅之力同全胜时期的蒙元军队打了5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