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初一,皇帝李适举行过大朝会后,在麟德殿设宴半途中便回宫休息去了。
《旧唐书·德宗本纪》中记载:“二十一年春正月辛未朔,御含元殿受朝贺。是日,上不康。”
而后,诸王进宫轮番为李适侍疾,让李适享尽天伦之乐。
但是,李适一直没见到太子,心中十分牵挂。这才在正月初五这天夜里广陵郡王侍疾询问李诵身体情况。
李适得知太子李诵仍然不能走路、不能说话后,他心中很是担忧,不住咳嗽,甚至咳出血。
不过,李适看到自己咳血后,并未过多慌乱,只是悄悄将手帕攥在了手心里。他顺势安慰了一下两头侍疾,操劳过度的孝顺孙儿李淳。
随后,李适又李淳问道:“朕身体不适,太子···太子风疾久治不愈,各国使团俱在京师。朝中···朝中是否安稳?京师可曾慌乱?”
李淳连忙回道:“皇祖父安心,朝中尚有贾相、杜相、高相、郑相一干老臣尽心辅佐,朝政无忧。禁卫军俱是皇祖父心腹之父,京师无碍。”
李适听后,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接着问道:“长安虽未慌乱,然军政大事不可···不可一日无主,淳儿理应替父祖分忧,侍疾一事暂且···暂且搁置,番邦使团还需你坐镇。”
李淳听后连连点头道:“孙儿必定竭尽全力,安抚诸国使团。”
随后,李淳退出金銮殿,遵照皇帝李适之意,准备明日去鸿胪寺拜访各国使团,加以安抚。
此刻金銮殿内只剩原王李逵和王美人侍疾。李适躺在龙床上,久久未眠,思虑再三。太子中风久治不愈,皇帝李适也自知自己时日无多,他不禁为大唐未来发愁。
太子李诵不能行走,不能说话,身边多是投机之臣,莽撞后辈。若是继位,多半会被权臣把持朝政。如此一来,大唐国力必然下降。
舒王李谊身边虽也是如此,但李诵手段狠辣,能镇住臣子。
李谊虽好大喜功,但也能守住目前局势。李诵若是没中风,也能守成。李适本想传位李诵,但他却中风,谁都不知他能活多少年。
所以,皇帝李适现在心中更倾向于让李谊和李淳两人中的一人继位。但是要让李谊继位必须要废太子,朝廷必然动荡。而若是立李淳,必须让太子先继位,历朝历代还未有太子未亡,而立太子之子之先例。
现在,李适心中也颇为纠结,两个选择都将面临争议。
然而,两个选择都牵扯到太子李诵。李适甚至大脑中想到一个无情的注意,若是太子薨逝,一切便迎刃而解,到时立舒王李谊还是广陵郡王李淳都将省事不少。
但是,李适又不忍心亲手杀害他培养了这么多年的儿子,实在于心不忍。
李适就这般想着想着,不知何时便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李适并未按时醒来。原王李逵吓得不行,连忙派人将殿中省尚药局随侍之奉御叫来殿内,并通知了韦贤妃、召王李偲、舒王李谊、宦官孙荣义、宰相高郢、翰林学士郑絪。
经过一番医治后,皇帝李适这才悠然转醒。不过,李适病情明显加重,已经不能下床,浑身无力。
皇帝李适看到身边人是韦贤妃、召王李偲、舒王李谊、内常侍孙荣义,心中颇为惊惧。这些人都是舒王一派,若是他们心怀不轨,自己便很难再醒过来了。
幸好李适还看见了耿直的高郢、谦逊的郑絪,这才安下心来。于是,他又叫来了心腹杨志廉、俱文珍、刘光琦等宦官侍奉在侧。
有了执掌禁军的杨志廉、刘光琦和执掌监门卫的俱文珍,李适这才放下心来。
李适想起李淳被他派去安抚各国使者、而李诵又中风不能说话。而他身边又没有李诵、李淳亲信,昨天他若是被害,太子一党可能都不得而知。
虽然李适身边有张聿、王涯、李程三位翰林学士,但是他们只是便面属于李淳,还刚入太子一党不久,实际还是李适自己之人。
皇帝李适只好准备提拔太子一党核心成员来自己身边。但这人也不能是投机奸猾之辈,他选来选去只好选择了殿中侍御史凌准。
凌准这人是老成持重,一直是太子李诵心腹,还曾在邠宁庆节度使韩游瑰、浙东观察使贾全幕府中任职,文武兼备。
所以,当天也就是正月初六这天,李适便下诏让殿中侍御史凌准兼任翰林院学士。
翰林院学士可是能侍奉在皇帝身边极为亲近之人,太子心腹凌准兼任这一职位,让朝中的局势更加扑手迷离起来。
此后数天,皇帝李适在大明宫安心养病,诸王依旧轮流侍疾,只不过不像春节那几日频繁。太子李诵也一直在少阳院养病,广陵郡王安抚诸国使团后,又在金銮殿和少阳院轮盘侍疾。
朝堂政事也在诸位宰相和诸位大臣的治理下有条不紊。京师看似一派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舒王李谊和广陵郡王李淳这段时间都在暗中不断拉拢高官。
李谊一派高官目前文有京兆尹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