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我在中唐当皇帝> 第154章 大明宫百官劝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4章 大明宫百官劝谏(1 / 3)

神策军包围咸阳县后,左金吾卫大将军李昇云被其子李政諲气晕。李昇云的庶长子李政誉逃跑失败,被射杀于咸阳县南城门外。

而后神策军将军李元奕轻松进入咸阳县,捉拿了叛乱贼首李政諲、上官望、宋将军等人。次日李昇云病逝后,李元奕上书请功,长安城解除禁严。

朝廷张榜公布的内容,只说李昇云是自然病逝,并按照李昇云的请求,调潼关防御使袁滋继任左金吾卫大将军。

同时,朝廷为了解释前几日禁严的原因,并安抚长安城的百姓,也只好借用吐蕃不稳的说辞,让城中左金吾卫和神策军一起随袁滋增防咸阳。

长安城的百姓认可了这种说法,毕竟吐蕃在过去二十年几乎年年犯边,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朝廷每次调兵换防,甚至是每年秋巡防边都会禁严几天。

自从朝廷两年半前击溃吐蕃大军、俘虏吐蕃内大相论莽热没卢乞悉蓖后,便极少禁严长安城了。

甚至,关中这一年来连遭干旱、霜冻等特大天灾,造成灾民涌入长安附近,也不曾禁严。只有灾民不满京兆尹强收赋税时差点造成民变,才禁言了几天,随后又恢复如常。

皇帝李适对百姓还是很不错的,在赋税这一块尤为重视。他可不想再因赋税问题,造成藩镇叛变,天下大乱。没办法,谁让“奉天之难”是他永远抹不去的伤痛呢。

京兆尹李实正是因为虚报京中灾情、粮食收获一事,不再像以前那样虽无宰相之权,却行宰相之实。皇李适去岁年末已经任命高郢、郑珣瑜为相。

毕竟,两年前李适不上朝、不理事,却时常召见李实。京兆尹李实也很给力,天下大丰收,四海皆朝贺。

天下丰收是天气给力,雨水充沛。四海朝贺是韦皋之功,大败吐蕃。李实只是运气太好,又善阿谀奉承罢了。

如今这次禁严,朝廷便顺势把责任推给吐蕃。吐蕃算是老背锅侠了。

再说吐蕃确实不太老实,一个副使番僧竟敢屡屡挑衅大唐。更何况,李适从张荐让袁同直带回的信中得知,吐蕃对大唐吊祭使团不敬。

其中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李适要和论莽热没卢乞悉蓖交易,收取原州。

新任左金吾卫大将军袁滋,李宁也和他打过交道。当初李宁去江南筹粮,要过潼关时,就是潼关防御使袁滋接到其父广陵郡王李淳的命令,才把他拦下,劝他回去。(详见第080章改道蒲水游河中)

在李宁一番苦求下,袁滋才让他跟着筹粮使北上河东。随后,李宁在河东、洛阳筹得不少粮食,让河东节度使郑元、东都留守韦夏卿给袁滋送了过去。

朝廷后来得到袁滋从永丰仓送去的粮食,才撑了不少时间。后来,陈许、淮南、江南最早一批粮食送来,也是袁滋忙前忙后的打理。

如此功绩,朝廷自然要嘉奖一番。加上袁滋本就是太子一派的死党,所以在太子一党的暗中扶持下,他得以继任左金吾卫大将军。

华州是京师四辅州之一,华州刺史品阶是按上州刺史从三品算。但华州刺史通常还兼职潼关防御使,品阶加一等。

所以,袁滋的品阶是正三品。而新任的左金吾卫大将军的品阶也是正三品,他算是平调。但毕竟师从地方到中央,近达天听,也算是升迁了。

朝廷下诏时,袁滋尚在潼关主持江南最后一批粮食进京。但关中灾情已解,连同诏命下达的还有,将粮食村封永丰仓的旨意。但是,朝廷并未任命新的华州刺史兼潼关防御使。

六月九日当天,李宁已经和他母亲纪氏及广陵郡王妃郭氏一大家子,返回了入苑郡王府。而他父亲李淳则留在了宫中议事。

等李淳回来后,李宁也进了他父亲的书房议事。自从京城发生灾情以来,李淳便时常叫李宁去书房议事。

这自然是因为李宁掌控了长安近半粮食,加上他聪明早慧,已经被他父亲当成小大人了。

李宁从他父亲李淳口中得知咸阳战事和朝廷任命。他也得知了朝廷并非忙于处置咸阳叛乱无暇顾及新任华州刺史兼潼关防御使。

而是太子一党和舒王一派因争夺这一职位,引得皇帝李适极为不满,所以未做决断。

次日是九月初十,恰逢十日一次的旬假。由于前几天,朝廷禁严,长安城冷清了不少。开禁后又是旬假,所以,城中又恢复往日热闹,不少官员百姓纷纷出来,或是寺庙上香,或是道观游玩,又或去东西二市逛街采买。

但是,他们少有外出城郊游玩,一来天气甚热往来不便,二来朝廷公告说了吐蕃不稳。

与城内的热闹相反,长安城西侧官道上,有一批军队用牢车,押送着不少此次参与咸阳叛乱之人。

快到长安城下时,这批军队便折向北行,去了皇家禁苑。他们穿过梨园南折,从芳林门进城,过修德坊、辅兴坊再东折,过安福门进入皇城。随后一干犯人押送到了刑部大牢。

次日六月十一这天,皇帝李适在大明宫紫宸殿内举行常参。殿内有数十位身穿紫袍、红袍、绿袍的官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