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呀,你不催他一下,都不知道他有多大的潜力。
听说要失去立功的机会,孙策是发了狠了,羽林左监的着甲速度陡然一升,比往日快了一大截。刘襄觉得,快速着甲的训练标准,可以再往上提一提了。
此时,两军六万余人,在宽五里,长三里的战场上,分做三团,捉对厮杀。
中间是六千步卒与对面三万余人阵战,雷绪、雷薄汇聚了前、中、后三阵的所有兵卒,以五倍以上的兵力,勉强抗住了禁军甲士和弩手的进攻。
两翼各有万余步卒,在轻骑的袭扰之下,苦苦支撑,为了将骑兵挡在外侧,拦住突击中军的路径,雷氏私兵手持木盾,顶着奔射的箭雨,结阵死守,牺牲不小。
赵云和典韦其实是可以利用轻骑的速度,绕过两翼,抄敌人后路的,可他们接到的是缠住敌方两翼的命令,不需要冲击中军。
而他们也有顾虑。
敌人两翼的部队需要保护中军,他们两个也一样存着守护中军的心思,我方中军比对面薄弱得多。
因为刘襄的身边只有五百人。
虽然被突袭的时候,后军的甲骑随时能够冲上来干翻敌人,但他们还是想稳妥一点,压制住敌人的两翼,不愿意冒险。
战场就这样陷入了短暂的相持。
敌方全部兵力都已经被调动,且处于劣势,即便没有后续动作,随着伤亡的增加,他们迟早也得崩溃。
可刘襄和孙策都不愿意继续等待了。
组建甲骑具装的初衷,就是要在敌我相持不下的时候,突破敌阵,一锤定音,夺取胜利。
孙策的想法更简单,他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立功的机会的。
“突破中军,结束战斗吧。”
敌人太弱了,获胜是必然的事情,刘襄的心里一点激动的情绪都没有,只是平澹的吩咐了一句。
“陛下且观我部杀敌。”
孙策一丁点时间都不想耽误,他怀疑自己再慢一点,敌人就要全军溃败了,急匆匆的回应了一句,领着羽林左监绕过高台,一马当先,加速向对面的中军牙旗扑去。
一边纵马,一边大声呼喝:“破阵杀敌,建功立业,手快有,手慢无,杀!杀!杀!”
可惜骁骑一帮子老兵不怎么鸟他,今天这样的战事,他们实在提不起兴致,熟练的催马加速,组成阵势,懒得狂呼乱叫。
只有一些新兵,渴望立功晋爵,跟着他嗷嗷的叫唤,总算是没有冷场。
刘襄看着这群越冲越快的甲骑,起步快,提速快,但阵型有些凌乱,心中忍不住的叹息,孙策还是得好好的练一练,速度虽快,但冲击力却没能最大程度的发挥。
但也不能苛责,还年轻,得给他成长的时间。
而孙策的带兵风格,也跟崔奕不同,他崇尚速度,这小子虽然还没到体力巅峰的年纪,可武力已经不比崔奕差了,且冲阵之时,更加习惯凭借个人武艺,撕开敌人的阵线,带着部下快速突破。
这两个人,一个快,一个重,不一样的。现在看来,当然是崔奕的方法更加成熟,战力发挥的更大,可未来什么样,谁又能知道呢?
妄图用他的方式硬套在孙策身上,那就是在扼杀天赋了。
平庸之人,才需要给他套上模板,有大才华的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孙策啊,正史中那个短短几年就打下东吴基业的小霸王,谁能否认他的才华呢?
当然,刚刚二十一岁的孙伯符,还是有些稚嫩的,等这场战争结束以后,扔到羽林左监的军营里面,跟那帮骄兵悍将好好的磨合几年再说吧。
在刘襄想着怎么安排孙策的时候,甲骑已经高速驱驰两里地,从金吾卫的圆阵旁边一冲而过,趟出一条血路,直奔雷绪的牙旗。
途中阻拦的敌军兵卒,尽被挑杀、践踏,散乱的阵型,根本无法阻挡甲骑的冲击,带领族中精锐结盾阵抵抗禁军步卒的雷薄,想要从侧面攻击骑阵,结果被马超挑开刀盾,一槊刺入面门,当场毙命。
雷绪惊恐万分,心丧胆寒,刚刚调转马头,就被乱箭射杀,孙策没捞着人头,郁闷的抢过亲卫背负的战斧,发泄一般的砍倒了帅旗。
主将战死,帅旗倒伏,甲骑在阵中纵横,甲士、弩手随后逞凶,雷氏的私兵部曲战意跌落谷底,士气崩溃,再也维持不住阵型,恐慌的四散而逃。
追杀败兵不必赘言,在六千骑兵的追击之下,在舒县周边的平原之地,两条腿的步卒跑不掉多少。
刘襄收回对野战的注意力,来到了舒县北门,看着城上惊恐的守军,着人高声呼喝:“城中守将,出来答话!”
邓当确实在北门城楼,城中的大部分兵力也在北门。
他原本的打算,是在朝廷大军和雷氏的部曲杀得难分难解之时,攻破北城围堰,从后方突袭,说不定能一战溃敌呢,最不济也要接应雷绪的部队入城。
所以,一直在城楼上观战,等待着战机。
可战事出乎了他的预料,援军败得太快了,一触即溃呀,他根本来不及出城接应。
也不敢有出城的念头了。
虽然朝廷的主力正在追杀败兵,可城上的守军,一点都没有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