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都市言情>山村小仙农> 第六百一十五章制作湘妃折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一十五章制作湘妃折扇(1 / 2)

第二天,陈青牛飞去湖北湖南九嶷山,用刻刀砍了一些竹上均匀铺洒红褐色斑痕,迹似泪珠,形如烟霞、疏密得宜、韵味隽永,底子洁净细腻、半润半涩如蜡,上好的湘妃竹。

他将制作湘妃折扇需要的东西全都放在院中的桌子上,坐在桌子后的梨木椅子上制作湘妃折扇。

宋檀儿手持直播杆,在一旁拍摄。

在华夏,很多东西一旦进入了文人的审美视野,有了文人的参与,就超凡脱俗,登堂入室,成为文房清供、手中雅玩,进而被冠以“文人”之名。

文人画自不必说,比如说,太湖石被称之为“文人石”、菖蒲被称之为“文人草”、紫砂壶被称之为“文人壶”。

再比如说,备受文人雅士喜爱的折扇,就被称之为“文人扇”。

古人袖袍宽大,而折扇又便于随身携带,不用时藏于袖中,所以折扇又被称为“怀袖雅物”。

折扇以竹木为骨,纸为面,因而又常称为“纸扇”。

折扇文化真正风靡华夏,是在明朝以后。

永乐皇帝——明成祖极为喜爱折扇,并传令内务府大量制作折扇,分赠嫔妃、臣子,折扇名声大噪,一时价高,值五金之多。

民间雅士也纷纷效仿使用折扇,此后折扇便广传于世。

对于文人雅士来说,扇子不仅仅是扇子,还是一个诗、书、画、刻、印的载体,更是一件集玩赏、收藏、社交工具为一体的雅玩。

一把文人扇,可以说是文人雅士标榜自身身份、地位、品味的最好展示品。

同是扇子,蒲扇多为贩夫走卒所用,虽有风,为俗人之风也。

而“长袖纶巾折扇摇”则是文人雅士的风雅,动作从容,面带微笑,仪态优雅。

一把文人扇的灵魂,就在于扇面的书画。扇面徐徐展开,山水花鸟,诗情画意扑面而来,风雅无比。

水墨折扇从问世至明清盛行,一度吸引不少名家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及雕刻,扇中水墨也赋予折扇精细雅致风格。

陈青牛要做的就是一把十分风雅,精致的水墨湘妃折扇。

好料亦要好工,一件湘妃折扇最终效果好不好,三分看料,七分看工。

陈青牛第一步,制作扇骨。

通过选、煮、切、削等步骤,分成备用大小块竹板以待备用。

第二步,大骨修型、削边。

选料,进行定形、削边、反复打磨,这个过程大致需要1~2小时个小时,才能制成折扇的大骨。

第三步,小骨打磨。

选料,进行削边,打磨,但小骨比大骨多了一道去皮。

还需进行组合固定、打孔、细节修形等环节,反复打磨,才能成为可以使用的小骨。

而一把折扇小骨的制作,大约需要花费2~3小时。

第四步,修平扇边。

大小骨制作完成后,便是细修扇形、烫钉。

烫钉后扇骨初成,再需烘烤定形,捆绑定形。

第五步,烤制大骨。

整个扇骨的制作从开始劈料到成品,每一次修形打磨、每一次泡水、烘烤都需要认真对待。

不然大小骨容易存在偏差,导致组合成形的扇骨出现暗伤,扇骨寿命自然也就不长。

第六步,大骨滚边。

当然,作为经久不衰,收藏实用把玩三合一的文玩折扇,工序自然不仅于此,而折扇剩下的步骤都藏着细微的细节里。

大骨滚边:所谓大骨滚边就是,将大骨的边缘做滚边处理。

其目的就是增加扇骨的圆润度,减少棱角摩擦手心带来的不适感。

第七部,刮楞与刮篾。

所谓刮楞就是在小骨的侧边,四个角作倒角处理,这样做不仅加强视觉的整齐度,还减少因棱角外露起毛刺,提高把玩手感,这看似简单却需要把数十根小骨刮楞的整齐一致,十分需要耐心和技巧。

刮蔑是比刮楞更难,更细致的工序,主要是通过削切打磨,使小骨呈两边薄中间厚的形状。

这样的小骨有着更强烈的立体感,手感也更加光滑,把玩趣味倍增。

第八步,小骨开梢。

所谓开梢就是将小骨从下1/3处开始至顶,进行一个削薄,这样的小骨十分之薄,且具有弹性。

此外小骨梢薄的好处,是不会破坏及影响扇面的效果,也会使得扇风时风力更大。

第九步,烫钉。

扇钉虽小,却是折扇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文玩折扇上面用的是牛角钉,这种钉既硬又有韧性,耐磨耐用,且不伤扇骨。

打钉必须要牢固,打好后扇骨间不能出现空隙,又不能太紧影响折扇的使用。

其次要打得圆,钉不能缺边,也不能有其他多余形状。

钉还要饱满,不能干瘪,否则既不美观也容易松动。

为此,陈青牛专门开车去县城的牛肉屠宰场买了一个牛角,用来制作牛角钉。

第十步,裁剪扇面,画扇题诗。

将宣纸裁剪成一个扇面的形状,墨水倒进砚台里,用墨条研了研,提笔蘸墨,在扇面上以篱笆小院为主要素材,画了一幅田园水墨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