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张璁,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
所以他才会顶住各方压力,全力推动各项改革。
不过他的那些方桉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施行起来自然是阻力重重。
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改革上,涉及到文体时,更是在对一项已延续了百多年的死板政策发起挑战。
可制定这项政策的,却是想把子孙后代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朱重八。
因此即便张璁在当时已然把控内阁,还有桂萼这样的盟友在,也无法将这其推行下去。
朱辰濠在严嵩点出这一条后,忍不住翻了个白眼,然后撇着嘴说道:
“你这不废话吗,张璁要是成功了,那‘我大清’还能继续用‘八股文’来作为科举的文体么。”
“陛下既然重点关注张璁和桂萼想要重新规划科举考试文体的提议,那您是打算批准并废弃‘八股文’了吗?”
严嵩在说这番话时表情很是凝重,因为即便是皇帝,想要作此改变也不是动动嘴就能成的,一旦公布必将面临巨大的非议。
特别是那帮保守的文官,绝对会打出什么祖宗之法不能轻动之类的旗号出来疯狂反对。
毕竟这帮家伙从小就学那一套,也都是通过考“八股文”登上的仕途。
所以就算他们都知道以这样的方式为帝国选取人才弊端极大,却也不愿意尝试去做出改变。
或许这帮家伙都曾吃够了“八股文”的苦,因此想要后来的那些读书人,也经历一遍跟自己一样的痛苦吧。
“我当然想要废止‘八股文’,但它的根基却是朱熹所注释的那些儒家着作,而朱元章又将那位抬得太高……”
朱辰濠一脸不满地回了严嵩一句,由于书房中只有他们两个人在,因此他显得极为随意,在提到朱重八时,更是直呼其名。
听了朱辰濠的话,严嵩是满脸的无奈,也不敢轻易去接对方之言。
“所以我觉得若要对‘八股文’下手,咱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像朱元章对待孟子那样,先将朱熹从孔庙中请出来。”
看来朱辰濠原本也没打算在这点上听严嵩说什么,因而很快他便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一听朱辰濠想要把朱熹的牌位和画像移出孔庙,严嵩的神色就变了。
这可不光是要挑战那帮从小就读朱熹着作的读书人底线,还要忤逆大明太祖,跟自家最为强势的祖宗作对啊。
其难度,可想而知。
“陛下,朱熹已入孔庙百多年了,在世人心中早已是如同孔夫子一般的圣人,您要想将他拉下神坛,恐怕会遭遇自登基以来最为强烈的反对啊。
这一点,从孟子的遭遇看,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孟子也只是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才进入的孔庙。
元朝时,才获得‘亚圣’的尊号。
也就是说,太祖想将其移出孔庙时,离其进庙也不过300来年。
可即便以太祖之威,仍难敌天下士子之声,在将孟子移出后不久,便只能无奈恢复这位‘亚圣’在孔庙的牌位。
由此可见,想要改变一位已经被大家当做圣人之人的地位,是何等的艰难。”
严嵩明显不看好朱辰濠的想法,觉得真要那样去做,只怕不但成功的机会渺茫,还将为自己带来难以想象的麻烦。
为了加强自己的说服力,他也用朱重八曾打算将孟子移出孔庙一事来举例。
朱重八不喜孟子,其实是讨厌对方君轻民贵的思想,以及君主如何对待臣下,臣下就将如何对待君上的那一套说辞。
若所有人都如孟子一般想,那天子可以说就失去了绝对的权威,并且要是皇帝对臣子和百姓不好,那么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皇帝。
这就差明说若皇帝不称职,那天下人便该起来造反了。
这样的思想,当然不合统治者的心意。
而君轻民重正是文人士大夫用来牵制皇权的工具,一旦孟子真失去了圣人的地位,那么这套说辞自然也就没用了。
于是当朱重八下旨将孟子从孔庙中移出时,那些文官和学子的反应才会那么大。
即便人人都知道朱重八杀人如麻,心硬如铁,可那帮文人士大夫还是不计生死也要抗争到底。
最终强硬如朱重八也只能妥协,放弃了赶孟子出孔庙的打算。
而朱熹跟孟子比起来,其在文人心中的位置应该只高不低。
毕竟明朝的读书人基本上从启蒙起,就开始接触朱熹的那一套东西了。
这么多年下来,朱熹的理学也早被不少人奉为圭臬。
在那些人心中,朱子的圣人地位更是难以动摇。
正因为清楚这些,严嵩才不看好朱辰濠将朱熹请出孔庙的想法。
严嵩说了半天,却发现朱辰濠脸上并没有显现出丝毫气馁的神情来。
就在他感到奇怪时,就听对方开口说道:
“你别忘了,随着一期又一期《新视界》的出版,杨慎对朱熹那一套的批判从来就没断过。
就算那帮腐儒也找人反驳,可正如杨慎所言,大多都是些空洞无物之言罢了。
在杨慎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