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严嵩说出紫禁城内以三大殿为首的那些重要建筑,在明朝时多次因火灾而被毁和重建,而“我大清”占据这里,康熙重修各大宫殿之后,却再也没有因这个原因而损毁时,朱辰濠立时就愣住了。
是啊,自从朱老四将紫禁城修建起来后, 在大明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三大殿等主要建筑就因失火而被彻底毁掉了四次。
先是永乐十九年,也就是三大殿建成还不到一年,奉天殿就因被雷击而失火,然后大火漫延,前三殿全部被烧毁。
接着是嘉靖三十六年,这次不光三大殿, 连带着两边的文楼、武楼, 以及奉天门和午门等全部都被焚毁。
而就在这次大火之后不久的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再次发生大火。
这一次比前两次更加严重,不但重修不久的三大殿再次被毁,就连后三宫,也就是乾清宫、坤宁宫和嘉靖皇帝在这两宫之间增修的交泰殿亦尽皆毁于大火之中。
至于最后一次,则完全就是人为了。
崇祯十七年,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在与清军交战中兵败,只得逃往陕西。
可他在撤离北京时,却在紫禁城内点起了大火。
这一把火,差不多将整个皇宫都烧了个干净。
最后幸免于难的,只有区区几座殿宇。
当然,李自成这次跟前几次有根本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但即便不算上李自成这次放火行为,前几次的大火亦可谓是触目惊心。
然而当清朝进驻紫禁城,康熙重修三大殿和其余殿宇后,皇宫中虽也发生过几次火灾,但损害却远没有明朝时那么惨烈。
三大殿更是在被重修后, 直到清朝灭亡的那两百多年里,再也没有因走水而被毁过。
这显然不是因为“我大清”比大明的运气好。
“陛下, 之所以满清统治时宫中未因火灾而造成巨大损失,除了加装避雷装置防范天雷外,还因他们对皇宫里的某些地方,进行了跟我大明时完全不同的改造。”
就在朱辰濠愣神之际,严嵩已说出了原因。
“改造?说说看。”
朱辰濠一边扫视奉天殿这一片的建筑,一边让严嵩继续说。
由于李自成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康熙时所重建的紫禁城,跟此刻相比已然大不相同。
虽说各个宫殿大体的位置没变,但造型和大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朱辰濠在将记忆中的故宫跟现在的紫禁城做出一番比较之后,也已发现了不少差异之处。
不过自己去一一详细对比,查找有哪些不同,肯定不如让严嵩直接说来得快捷方便。
既如此,朱辰濠当然不愿去浪费自己的脑细胞了。
“陛下请看。”
严嵩并不知道朱辰濠在想些什么,在对方让他开讲后,便抬手直指跟奉天殿两侧相连的廊庑说道:
“这两道连通奉天殿和两侧房廊的木质斜廊,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我记得故宫太和殿旁好像就已经没了这两道斜廊,而是改成了砖砌的卡墙。”
朱辰濠回忆了一下,故宫里的确已经没有了这种看上去非常漂亮的木质斜廊。
“是的陛下,那两道卡墙, 其实就是太和殿两侧的防火墙。
有了这两道墙,即便不慎走水,也将能阻断大火往东西向蔓延。”
严嵩马上就指出了朱辰濠口中那两道卡墙的作用,然后继续说道:
“反观现在的这两道斜廊,不但无法阻止火势蔓延,反而还会在走水时成为火焰的绝佳通道。
就如同大明那几场已发生或不会再发生的火灾,便是先由某一殿因雷击或其他而失火,然后火焰再顺着这些连通各大殿的回廊烧向其他地方,最终引燃一大片。
三大殿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最后被烧了个精光。”
“你的意思是,我也应该拆掉这些木质的斜廊,改砌上砖墙?”
朱辰濠望着那两道瑰丽华美的斜廊,一想到要将它们拆除,心中亦是大为不舍。
“陛下。”
瞧见朱辰濠脸上那很是明显的难舍难弃神情后,严嵩立刻说道:
“满清刚进入紫禁城时,也并不懂得防火墙的重要性。
顺治修复主殿,并将其改名太和殿时,它的整体结构大致也跟现在差不多。
也就是说,太和殿的两侧,当时也是存在这种木质斜廊的。
然而到了康熙十八年的冬天,由于御膳房内太监用火不当,致使厨房失火,随后火势便在西北风的助力下,迅速向南推进。
在穿过后右门和中右门后,便拐了个弯,沿着太和殿西侧的斜廊,一直烧到了太和殿。
最终,大火在烧毁了太和殿,并烧光了东侧的斜廊后,才被彻底扑灭。
由此可见,若没有西侧的那道木质斜廊,太和殿根本就不会被大火引燃,康熙自然也就不会在后来耗费巨资重修了。”
不过福祸相依,也正是由于康熙三十四年时的重建,才彻底改变了这些大殿历来的形制,使得在后面的几百年里,紫禁城内即使发生火灾,也不会太过严重。”
“这么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