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想请正方一辩补充发言,请就我提出以下问题进行作答:‘所谓的全面,是否在具有领导特长能力的引领基础下,才有可能经由统合各方面特长达成?’‘你刚才所讲的事例之中,特长是否密不可分?是否分开之后毫无意义?’‘具体是有特长在前,还是有全面在前?亦是说全面前提为有足够多的特长?’,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这里林间用了一点比较笼统的话术,准备让对手入套。
复杂的言语可以让对手需要一定时间来理解,而己方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重整思路,将刚才不利的局面打开。
对方这才看出来,曦光中学的杀手锏不是一辩,而是寻常做补充的三辩,一辩刚才的发言,反而更像是埋下坑和示敌以弱,诱敌深入。
方才他们针对一辩提出的问题,反而因为冒进而暴露弱点。
一时间正方无法迅速答出林间的提问,这不是双方有答案的预演,实际上林间提出的问题,在他手中都没有答案,要的就是突发性,以此难倒对手。
正方一辩并没有直接回答林间的问题,而是选择顾左右而言他,继续深化自己主体,再次强调了特长为全面服务的观点,并且继续打算刁难李立言,要求他重申立意,企图淡化林间的诘难。
她不得不避开,如果选择直面提问,就陷入林间圈套,若是思考时间太长,裁判那边印象分高不了。
虽说身为市区中学,举办方多少会对他们有照顾,但照顾不能太明显,连提出问题都不回答,这个扣分项是躲不过去的。
正方就人类向往完美,全面的必要性,以及从自己学生身份出发,开始细化立意。发言的时候旁征博引,辞藻华丽,金句频出,可以说是十分标准的发言。
但是林间的心反而放下来了,他以前一直担心的是,市区中学生的优秀是立足于他们自身足够聪慧,再辅以学校的精英教育方式,从而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如今对方的表现让他明白一些事情,人与人之间的智力相差并不大,对面的见识面、词汇量以及阅读量都不是曦光中学的学生可比,但是对面的思维反而被足够宽广的可见范围限制,已经挑不出学校给予的空间之外。
用一句通俗点的话来讲,就是温室的花朵,并非没有经历过风雨,而是温室太大,里面拥有了天气模拟功能,他们知道风雨是什么模样,并且认定就是与他们印象中的那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他们描写美女的时候会用上“明眸皓齿”“冰肌玉骨”“螓首蛾眉”“眼似秋水”之类大而空看起来十分华美的词语,却远不如一句“肤白貌美大长腿”来得更让人感觉具体形象。
知识的海洋太大,导致有些人已经靠不了岸。
他们的答辩同样如此,用完美的辞藻,宽博的资料,堆砌起一座华美的宫殿,看似堂皇大气,坚固程度却远不如林间等人用石块堆垒起来的碉堡。
如果辩论往辞藻华美的方向发展,那干嘛不去写赋?
辩论是什么意思?林间大概调查了一下,知道是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见解,通过互相讨论最后得到一个共同的认识理念。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而市一中明显是把这次比赛当成了表演!
是因为他们大意,不将林间等人放在眼里,还是整个辩论赛的风气都是如此?
林间同样不觉得自己见识过大风大浪,但是在梦中他经历过很多,早已经知道外表华美不如内在充实重要。
看着高弹阔论的梅晴雪,林间放松下来,即使对方已经把论证从事例下放到学生自身,以全面发展来论证学习方面不能偏科的道理,在林间看来她们还是没有下放到足够坚实的地面上。
李立言此时也反应过来,重整旗鼓,叶超和林间的正常表现给了他勇气,开始针对起对方问题寻找有力回击。
“刚才根据正方一辩提出的问题,我有几点要提醒一下,第一,正方所言并未正面回答我方三辩提出的问题。第二点就正方一辩的问题,我做出的回答是,学生处于寻找自身特长的阶段,并不是发展特长的阶段,请注意区分前后顺序。第三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生而自然,就避免不了缺陷存在,依正方所言,天生有缺陷的人没有意义?因为他们注定了无法成为完人。”
方才市一中的队伍还用学生应该全面发展来做比喻,以为对方会感同身受,没想到李立言直接将基础下放到“人”这个最基础的层面上。
“我举个例子补充一下我方一辩发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李立言补答,“运筹帷幄依张良,攻城破阵靠韩信,后勤不断赖萧何,此三者借有所长,亦有所短,大汉帝国的建立,少不了三人的功劳,韩信曾经回答刘邦‘臣善将兵,陛下善将将’,足以证明人非全能,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不料这个例子有给了市一中机会。
对方四辩举手提问:“据方才一辩所言,我提出一点疑问,是否依靠张良萧河韩信三人组成的铁三角,将有特长的三人搭配成全面圆满的团体,才能最终铸就大汗基业?如果这个完美的团体缺了一人或是两人,不再完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