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寻秦记》后,金镛拿过明报有限公司的便笺,开始写道:广荣、圭阳诸兄:
1,《寻秦记》想象力丰富,故事精彩,作者历史底子跟文笔不错,但描写有些露骨,不过港大六十万港币挖来的大陆理科状元,风头正劲,新闻炒作热点,可给与千字五十元稿费。
(要是倪旷,尹舒,林雁妮等知道,不知作何感想,他们出成名多年,软磨硬泡,也就七八十,因为金镛压稿酬是出了名的,金镛也没法子,东方日报也在抢啊,何况李为峰在大陆的杂志就拿到这个价。)
2.但邀他开设经济专栏太早了,虽有见地,但大多虚言,还是等他港大金融系毕业,在社会历练几年再说。
金镛不是那种口才便给的人,他拙于言辞,跟他善于写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主持偌大一个《明报》集团,他平时却不太喜欢说话,不擅辞令,讲话很慢,似乎每个字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来。
有时,别人问得急了,他便会涨红脸,讷讷的,半晌说不出话来。所以他要交代员工办什么事,有什么指示或意见,或者与作者交汇意见,都喜欢以笔代口,写字条或者写信。以笔来管理一切,以笔来交际,这是金镛的特色。
他的字条也往往写在然后列出要办或要解释的事,若干事情超过了一项,就会标明号码,逐项详细开列出来,下款常常署一个“查“字。语调虽然客气,却是不容商量的口气,是一种指令,这也算富有金镛特色的“字条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