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一脸严肃地问起姜绍部练兵备战的情况。
军中一些营兵只专注屯田生产、练兵备战二事都做得勉强,姜绍带着部曲又是屯田,又是渔猎,还鼓捣出一套屯田制度,可别将练兵备战的首要大事给耽搁了。
姜绍心想自己和姜维在山坡上待了这段时间,足够侯猛、范周等人整顿士卒、严阵以待了,当下也不畏惧,自称自己是屯田、练兵两不误。
时下军中的练兵之法,简而言之就是“辨旌旗,审金鼓,明开合,知进退,闲驰逐,便弓矢,习击刺”,若是用后世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努力提高广大官兵的作战技巧和战术素质。
蜀汉军队自诸葛丞相以来,尤其重视军中纪律和阵法演习,讲究“不列不战”,要求军队每次作战都要做到孙子兵法所说的堂堂之阵和正正之旗,故去的诸葛丞相老人家还亲自绘制武。汝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毋以军中多务推脱,须前往中军借阅图册、兵书,仔细研读之后再下笔,其中大有裨益。”
姜绍对魏国伐蜀这一消息深感担忧,之前他还不能确定蜀汉灭亡是明年、后年还是大后年,以为能拖一下发育。
现在来自官方的确凿消息告诉他极大可能就是今年。但他又不能向姜维直言咱们的大汉就要亡了,这个时候读书可救不了蜀汉人,只能埋着头、苦着脸答应下来了。
事后冷静下来的姜绍经过思索心中又燃起希望,抱着用《御敌策》曲线救国的目的,想结合后世贫乏的知识,通过下笔撰文分析情况,阐述胜负,劝说姜维返回蜀地闭关固守。
于是他辗转难眠,绞尽脑汁想了一夜,第二日又强打精神,亲自带人赶往中军借阅图册、兵书。
大将军主簿李简已经得到姜维的授意,当即指挥中军亲兵给姜绍装了半车图册、书籍,还亲手将一卷竹册交到姜绍手中,说是大将军特意嘱咐给三郎落笔前整理思路用的。
结果,回程途中迫不及待打开竹册观看的姜绍,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竹册上写的是姜维当年上书奏请成都朝廷调整汉中防务的内容。
自从汉昭烈皇帝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以来,蜀汉一直坚持拒敌于外的汉中防御策略,即分兵在各处进入汉中的山道隘口层层设防阻击敌军深入。
魏国此前由曹真、曹爽父子主导的两次伐蜀都未能攻入汉中境内,就是因为蜀汉“实兵诸围以御外敌”的汉中防御策略。
但是姜维认为这种防御策略虽然能够御敌于外,却不能够有效歼灭敌人主力。
因此他要求改变汉中原先的防御部署,放弃外围的隘口,诱敌深入,汉中军队在汉、乐等城和关城坚壁清野,阻止敌军由金牛道入侵蜀中,多股游军则不断袭扰困在汉中盆地的敌军,等到敌军人马疲惫、粮尽退兵的时候,再诸军并出,一举歼灭敌军主力。
成都朝廷当时准允了姜维的上书,汉中防务也就由“御敌于外”变成了“诱敌深入”。
虽然当年负责汉中防务的蜀汉将领胡济已经去世,但目前汉中的防务仍然保持着姜维修改后“放弃外围”“诱敌深入”的防御部署。
所以,这哪里是写《御敌策》,这分明是写命题作文《论深入贯彻大将军战略指导思想与夺取汉中防卫战伟大胜利的必然关系》嘛。
姜绍发现自己连夜构思的是离题作文,与出题官的想法南辕北辙。自己要想兼顾契合题目和曲线救国这两者,除非能写出一篇语带双关、寓意深长的雄文。
但是自己哪有这种能力,眼看交卷的时限越来越近,这些日子抓耳挠腮的姜绍还是迟迟没有动笔。
这时,有名军官匆匆走近房门。姜绍瞥见来人,扔下了毛笔,起身笑问:
“道济(范周字),有事么?”
范周是新调入他部下的新曲长,他的家族原来是涪(fú)陵郡的豪族大姓,因卷入郡中徐巨叛乱获罪,阖族大小被朝廷连根拔起,举家迁徙变成了世袭兵户身份的射猎官。
范周年过三旬,面白身短,胡须稀少,相貌和善,他是姜绍属下少有的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军官。粗通文墨的他和他的士卒的调入,对于改善姜绍部曲的内部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姜绍对这个与侯猛、徐遵等泥腿子、大老粗截然不同,又有文化水平的军官颇为欣赏,还曾在大将军面前夸奖过他。
不过此时范周脸上有些难色,他入帐行礼后禀报道:
“校尉,那羌女又带人跑来营中吵闹了,吏士劝阻不住,她说这一次带不走人,她就不走了。”
听到这么胡搅蛮缠的话语,姜绍也不禁摇头苦笑。
这些日子他掺和的事情不少,接触的汉、胡人物形形色色。而这桩事情倒是与自己有关。
前段日子姜绍带兵上山围猎的时候,在山上发现了一个在独自打猎的年轻羌人。这个羌人年级不大,一手箭术却出类拔萃,仅凭手中的竹弓木箭,竟也能做到十发九中、例无虚发。
姜绍吃惊之下,让侯猛前去接触试探,结果侯猛很快回报说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