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十架载人无人机几乎同时起飞,飞到需要救护人员所在的阳台和楼顶。
悬停在阳台外的无人机,打开了舱门,变成一个走道板就铺设在了机舱和阳台之间。
阳台上呼救的人通过走道板上了无人机。
无人机关上舱门飞到楼下,放下人,接着飞上去救人。
满天都是密密麻麻的无人机。
一个消防员都没上楼。
杨守拙瞬间就明白了:如果是用无人机,高层和多层区别不大,只不过飞行所需要的时间多个十几秒。
不到三分钟,火就灭了。
五分钟后所有“被困人员”都到了楼下。
杨守拙和陶光明这才看清楚,那些“被困人员”都是人形机器人。
机器人下来后就被消防人员“疏导”到远处。
那些机器人在楼顶慌慌张张,下了无人机也走得战战巍巍,到了集中点就瞬间恢复了理智冷静木有感情的机器模样,乖乖成行成列站立,一动不动。
杨守拙哭笑不得:特么的,演得还挺投入。
肯定是李文军给它们设置了程序,分配了不同角色。
所有机器人到齐,来了一辆厢式货车。机器人排着队上车走了。
这边无人机也乌泱泱飞回机库里去了。
李文军和消防局的人已经开始总结了。
“用水加泡沫灭火会不会更好。”
“如果灭火无人机重新加水能更快,就不需要那么多架备用无人机。”
“救援无人机搭的走道还不够稳当,如果有扶手就好了。最好能有个东西把走道板临时固定在建筑上,不然万一有强度大的横风,让无人机摇晃,或者偏离,走道板上的人就会掉下来。太危险。”
“是的,现在飞行高度不到五十米。如果是一百米以上,有横风和旋风,会让无人机更难保持悬停稳定。这个也是要考虑进去的。”
李文军一边默默听着,一边点头,有人在旁边记下来。
李文军说:“那就用一百米以上高楼试试。不用点火,就测试救援无人机在超高层的悬停稳定性。”
杨守拙脑子里想的却是另外一件事:不单单是火灾救援,这个还可以用于超高层的其他救援行动,比如电梯不能正常运行的急诊病人,比如解救人质。
这一次测试完成后,董庆军指出了一个问题:就算是在潜水全地形车和机器人上装摄像头,进行水下探测和监控还是很不方便。
因为体积太大,行动迟缓笨拙,容易被水底的东西困住,也容易被敌人发现。
杨守拙感叹:该说不说,这小子虽然变态,但是脑子是真好使。一下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李文军说:“很好,这个问题就交给你去解决了。你要做出一款不能靠近水体底部,又能灵活迅速地在水平方向运动,并能在垂直方向上下运动,还能进行侦察的小型潜水器。”
柳冬生说:“有意思。”
左敬贤欲哭无泪:“啊喂,两位大哥,我们的载人潜水器还八字都没有一撇,你们又拉新活儿,是要累死自己么?”
董庆军每天除了改造载人潜水器,就在琢磨这个小型潜水器。
他跟柳冬生两个人总是一问一答。
“不碰水底又要在水里运动。”
“那不就是游泳吗。”
“什么能潜在水里游泳。”
“很多,鱼,虾,螃蟹,章鱼,水母。这些在水里运动够快,够灵活。”
“虾和螃蟹的运动不够稳定。水母太慢,章鱼的触角碍事,阻力大。”
“那就只有鱼了。最开始的潜水艇也是仿照鱼的梭子形。”
“诶嘿,那我们做个仿生鱼嘛,如果只是侦察不用采集矿物其实很简单的。把摄像头放在鱼眼睛那里。其他动力设施和线路板放在鱼肚子里。鱼尾巴做浆。只要足够逼真,混在鱼群里,敌人是发现不了的。就算单只行动,被怀疑,也可以静止躲在石头后面和水草间。”
“我看行。”
“那就做吧。”
“那么多种鱼,仿哪一种呢。”
“先挑一种最常见的做,只要这个做成了,其他只是外形变换一下。”
“好,就从草鱼做起。”
两个人说干就干。
留下了左敬贤一个人在做载人潜水器去了。
其实仿生鱼做起来也容易。
跟其他机器人的区别就是运动形式和防水性。
那天唐兆年、杨守拙和季青韬在钓鱼,看到水里有条草鱼游来游去。
黑黑的鱼背,强劲的尾部,足有五斤重。
那条鱼太精了,总绕着鱼饵打转转。
不管唐兆年他们换哪一种鱼饵,它都不咬钩,还把别的鱼都吓跑了。
这也就算了,它还时不时碰一下钩子,搞得唐兆年他们白白高兴,拉起鱼竿,发现什么都没有。
这样折腾了一上午。
唐兆年觉得自己被戏弄了,气得不行。
开始脱衣服。
季青韬皱眉问他:“干嘛?钓不上鱼也不至于光着身子撒气吧。”
唐兆年咬牙切齿:“老子要下去看看这是个什么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