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3章 故人(1 / 2)

许攸愁啊。

这个时候,他回到了自己的家。

守门的家丁迎了上来。

“老爷,有客来访。”

“什么客?”许攸一愣。

“据说是故人。”

果然是故人。

在会客之处,许攸看着面前那个身材修长,三缕清须,温文如玉的中年文士,心中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在洛阳的时候,自己一度与袁绍曹操等人为友,在大将军何进麾下当差,也算是一时的风云人物。那个时候荀家叔侄可还是在颍川混着呢。

可惜谋划废帝之事败露,许攸逃亡,虽然他也没吃什么亏,反而还是回了洛阳,隐身在袁绍府上,见不得天光。

而那个时候,荀残荀攸俩叔侄,则被大将军何进征辟入京,荀彧当了守宫令,荀攸当了黄门侍郎,颇得何进信重,和当时的自己比起来,又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然后就是董卓进京,袁绍、自己、荀家叔侄,几乎是同时逃离的洛阳,自己就是当时投入了袁绍麾下,而荀残也是跟着袁绍,自己就是那个时候认识荀残的。

荀彧,荀文若,天下闻名,有王佐之才。

在袁绍麾下待了一年多之后,荀彧认为袁绍成不了大事,而离开了袁绍,投入曹操的麾下,对此袁绍常常深以为憾,耿耿于怀,袁绍和曹操从一开始的亲密战友到后来的不共戴天,固然是势力膨胀和其他对手纷纷倒下的必然,荀残的离开,也不得不说是一个因素。

可是现在,这个温文如玉的君子,没有留在许都,而是悄无声息的来了邺城,出现在了自己的家里。

“文若兄此来,必有所告。”

亲自给荀残倒上了茶,许攸笑着问了一句。

“深夜来访,打搅了。只不过和子远兄也算是故交,不忍见子远兄大祸临头还浑然不觉,所以提醒一下。”荀彧微微一笑,然后道。

“没想到文若兄王佐之才,却也效仿说客,故意夸大其词,危言耸听。”许攸哑然失笑。

“是否危言耸听,子远兄自然是心中清楚。以子远兄的智慧,难道真看不出来自己已经大祸临头?现在邺城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冀州众不单已经说服了本初公,还开始提前为下一代打基础了。子远兄诸人还浑然不觉。就算本初公现在身体尚好,短时间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袁尚在冀州那些人的谋划下,先拿你们中的某个人开刀,难道会很困难吗?子远兄纵容亲属,在邺城内外大肆掠财,就连文若远在许都有所听闻,何况审正南这等人?”荀残淡然的道。

许攸不说话了。

自古以来,聪明人不可能被人用嘴说服,可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摆在面前之后,被说服,就很简单了。

荀残说的,不过是许攸最近一直头疼的事情罢了。

“此等死局,如之奈何?”许攸叹息道。

“在邺城,当然是死局,跳出邺城,那自然是大有可为。”荀彧微笑了起来。

“文若大才,还望不吝指教。”许攸立即起身,行了一个大礼。

以许攸的智慧,当然清楚荀残会连夜到这里来,绝对是不安好心,可是不安好心,那也看是对谁--对袁绍是不安好心,可是对许攸自己,那说不定就会有极大的好处了。

当然,要是荀残说投降曹操的话,那许攸肯定不干--他整个家族都在邺城,历史上如果不是审配在后方把他的家族其他人都给抓了,他也不会连夜去投奔曹操--人都已经把事情做绝了,还不跑等死啊?

而现在,家小和家族其他人都在邺城,让许攸跑,许攸都会跑。

“文若只送子远兄两句话。”荀残站起身来,低声在许攸耳边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说完这句话,荀残就再没有说话,他还要连夜离开邺城。

从许都到邺城,哪怕已经有两三年没发生大的战争,守卫什么的都松懈一些,荀彧能来到邺城许攸家里,也是冒了极大风险的。

曹操动用了在河北埋得极深的几条线,才让荀残在没有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出现在了许攸的家里。

如果不是只有荀残是许攸的旧识,曹操绝对不会让荀残来冒这个险。

荀彧离开之后,许攸想了很久。

荀彧这话没什么难理解的,申生,重耳,那都是春秋时候的人,都是晋献公的儿子,当时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要谋害两个公子,重耳知道父亲被骊姬所迷惑,辩解什么的也没有用,于是就逃出晋国,申生比较孝顺,不肯逃走,结果还是被骊姬给害死了。保住性命的重耳虽然在外流落,很吃了一些苦头,可是最终还是回归晋国,当了晋国的主人,就是后来着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用这种事情做比喻,一般都是告诉你,你继续留在这里,就是死路一条,跑出去,还能有活路。

而跑出去,能去哪里呢?

“荀文若这是要祸水东引啊!”许攸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长叹一声。

可是只有这么一条生路,就算知道荀或是想祸水东引,他也只能乖乖地照做。

于是第二天,许攸就去见了袁绍。

“公子袁谭在青州,并非自己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