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拾起那枚怪好看的蹴鞠,看了看山呼万岁的孩童。
他笑眯眯道:“娃娃,你是谁家的孩子,姓甚名谁?”
旁边。
王东洋张了张嘴。
他当然不敢出声,陛下又没有问他,轮不到他开口。
孩童像个小大人般,恭恭敬敬答道:“学生名叫王平,家父王东海,而他……就是学生的伯伯。”
哇!
小孩不但口齿伶俐不怕生人,而且,说出话来恰似珍珠落玉盘般清脆喜人,杨广听了个一清二楚。
他十分高兴。
伸手示意孩童到近前来。
于是。
孩童王平,就走到杨广面前,杨广将手中的布球还给了他,微笑着道:“好,好,你读过什么书,可会背诵诗歌?”
王平眨眨眼,点头道:“学生会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哎呦。
这小家伙,居然还会背《木兰辞》,真不错,杨广从头到尾听他背完,居然一字不漏,一字不错,他不由赞道:“好!
背的好,赏。”
杨广赏了王平一枚大内工艺的金锁,做工精美华丽,十分贵重。
他感慨地对王东洋道:“少年强则国强……东洋,你王家有后,前途无量也。”
王东洋笑得见牙不见眼。
这小侄子………
这时,豫州刺史杨源与驻豫州第七军副元帅萧敬,前来拜见。
杨源在豫州上任不过才半年有余,他顶替了因病去世的原豫州刺史钱益,上任以来,吏治清明,官声颇好。
而萧敬,则是驻豫州之第七军韩擒虎的副手,韩擒虎因为靠山王杨林征剿吐谷浑与吐蕃,率队伍千里奔驰,去了大西南,至今仍未回来,而豫州的留守驻军,则于萧敬负责,韩擒虎不在,他理应与杨源一起拜见从豫州过路前往泰山的杨广。
两个人见过陛下。
杨广赐坐。
杨源此来,一来请安,二来是献了许多豫州出产的当季水果给杨广,无非都是一些香梨、苹果、红枣、秋葡萄等物,杨广命收了。
另外。
杨源还准备了不少红包要赠送给杨素与裴矩等随行的朝中大臣,这一尊尊的菩萨从他豫州过路,平常的时候是请都请不来,今日途经豫州,杨源自然要准备些厚礼。
要知道。
跟随杨广出行的这些大人们,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他杨源惹不起的,每一个人,胳膊都比他的大腿还粗,杨源的红包,早已派手下分送了出去。
他是个明白人。
大家也不糊涂。
杨广自然也心如明镜,他倒没有阻止,人情利是,有些时候,凡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好,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没必要太较真。
杨广轻咳一声:“杨爱卿,豫州地界,百姓如何?军民人等,可都安居乐业否?”
杨源见陛下问自己,自然如实回答,虽然,他既是杨广的远房亲戚,又是杨广派到这里的心腹,可是,杨源却毫无骄纵之气,言谈举止,十分谦卑,他大致将到任后所掌握的豫州情况介绍了一遍。
如。
人口多少……军队几何……税收多少……百姓婚丧嫁娶……等等等等……
杨广边听边点头。
杨源与他是本家,是他从当年的第一届进士中提拔出来的,与赵京一样,都是他的心腹,他冷眼旁观,听着杨源话里话外的东西,杨源的回禀得体,大方,杨广很满意。
接着。
他又问了问驻豫州第七军副元帅萧敬有关韩擒虎出征的一些事情,主要是给养、兵力配备,特别是骑兵等等方面的问题,萧敬对答如流。
杨广很高兴。
他决定,明日亲临第七军军部和下面的基层部队,去看一看大隋朝的将士们怎么样,特别是,当他推行了《大隋朝军政条令通则》以后,杨广很想看看,落实情况。
特别是,每人每天一个蛋的制度。
萧敬听杨广说明天要去军营,他既紧张,又高兴。
紧张是因为主帅韩擒虎不在,他唯恐自己出现什么纰漏。
高兴是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明天若是表现好了,必能给陛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自己今后的仕途,大大有利。
虽然他已位居副帅,可,愈是这样,他愈想将帽子上那个副字甩掉。
据他所知,青州第三军元帅刘方,已经年迈,快要退居二线了,那么,今年不过才三十出头的他,是很有机会调任青州的。
要知道。
韩擒虎那可是大隋的名将。
他萧敬在韩擒虎的手底下,好难出头。
杨广与杨源、萧敬聊了足足有一个时辰,结束的时候,已经到该用午膳的时间了,杨广令二人陪自己一起用膳,二人遵命。
杨源带来的家人,如飞一样跑回刺史衙门报信去了,去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