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自习课改为‘滚元宵’,这让速成班的学员们非常高兴。
卢晓熙忍不住叹气跟李玄宇嘀咕:“唉,还是一帮听说有的吃有的玩就高兴的孩子呢,过几个月速成班结束咱们撒手不管,也不知道这些孩子会是个什么样子。”
李玄宇缓声道:“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把底子给他们打下了,将来就靠他们自己了。反正最不济也能在公社医院当个小护士、小大夫。”
卢晓熙想想点点头:“也是……就看将来他们自己的努力了。”
平河沟里滚元宵儿手艺最好的便是冯家大娘,听说是祖传的,叫‘六连响’。每年快正月十五的时候,村子里就有人拿着一些东西去冯大娘家换元宵。
赵家小婶她们吃过午饭之后将食堂的桌子重新擦洗排列,专门等着速成班的学生们下课,好一起来食堂滚元宵。
罗阳把冯家大娘和她儿媳接过来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分好了组,正在赵家小婶子的指导下,用冻好的元宵馅滚元宵。
每个小组分到的馅料和糯米粉都不多,仅够一人制作两个元宵。卢晓熙的目的只是让学生们参与、了解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
免得以后别人提及元宵这种传统美食的时候,她的学生就只有‘会吃’两个字拿的出手。
学员们好不容易将元宵馅都裹上了糯米粉,虽然大小不太统一,但总体看上去还可以。
卢晓熙将每个小组做出来的元宵都分别盛放,贴好小组的标签儿,免得蒸煮的时候弄混了,总要让孩子们尝尝他们自己滚出来的元宵,是个什么味道。
冯大娘作为权威人物,点评了下孩子们自制的元宵后,就开始表演她最拿手的‘六连响’。
这时候在清河县一带一般人家想滚元宵,用的都是大些的圆盆,或者外沿比较高的密实笸箩、木盘。可冯家大娘带来滚元宵的东西却很特别,那东西大约有一尺半宽,平直的那段一米多长,延伸出去个五六十度顶端向内微勾的‘小坡’。
大家都没见过这东西,虽然知道肯定是用来滚元宵的,却不知道用法。
冯大娘挽起袖子,对一旁的儿媳道:“行了,咱们开始吧。”
说完她便将卢晓熙准备好的糯米粉倒了一些进那奇怪东西里,用个手持的刮铲平整了下,让糯米粉不薄不厚的铺在上面。
她儿媳则用水快速打湿冻好的元宵馅料,用漏勺快速扣在冯大娘身前的案板上。冯大娘手指飞快的收起被打湿的元宵馅料,然后接连甩向那古怪东西。
脱手后的元宵馅料从平整的一端急速滚动,最后攀升打在‘坡顶’微勾的地方,发出啪啪啪的声音。
卢晓熙注意到冯大娘每甩出六个元宵馅料,就要缓一下手,毕竟人手又不是机器。且甩元宵馅也要发力,不可能总保持大力甩的姿势。所以打在‘坡顶’的声响都是‘啪啪啪啪啪啪’连响六下,这也是‘六连响’的由来。
在一来一回的滚动中,元宵馅料已经沾满了糯米粉,且各个滚圆。一众学员们看的啧啧称奇,片刻后纷纷给冯大娘鼓掌。
冯家大娘以往做元宵的时候村里大人孩子也多会围观,却少有这样‘高规格’的待遇。再加上这些孩子将来都是要当医生、护士的人才,欢喜的冯家大娘眉眼之间都是笑意。
眼看着平整位置的元宵见多,冯大娘停了手,用个干的笊篱将元宵盛出来散在一个卢晓熙提供的大木盆里。
没一会儿,第一遍元宵滚完,冯家大娘和她儿媳又配合着将裹了一遍糯米粉的元宵打湿,滚了第二遍、第三遍糯米粉。
卢晓熙拿着她做的元宵,跟冯家大娘和她儿媳做出来元宵比较了下,一众学员们立刻发出善意的笑声。
罗旭在一旁笑的肩膀直抖:“卢老师你那元宵没比溜溜(玻璃弹珠)大多少,跟冯家大娘滚出来的元宵一比……怎么看怎么营养不良!”
向东跟着揭短:“关键还有半拉压瘪了……太丑,还没我滚的圆溜儿呢!”
卢晓熙放下元宵,呲着一口小白牙威胁:“信不信我给你俩来个半脑袋元宵、半脑袋汤圆儿。”
康少华没明白什么意思,还在旁边跟着傻笑追问:“小卢老师,我听我爸说南边儿吃汤圆儿的多……可半脑袋元宵,半脑袋汤圆儿啥意思……”
李俊义小小声解释:“就是打你一脑袋包的意思!”
闻言康少华立刻收声,又瞄了瞄卢晓熙手上的元宵个头,突然就有点儿脑壳疼。
速成班八十多人,再加上卢晓熙、李玄宇、罗阳三个老师,赵家小叔他们。哪怕一人十个汤圆儿,冯家大娘也差不多要滚一千个。
这可不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能滚出来的量。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冯家大娘婆媳俩继续滚元宵,学员们则自由活动。愿意上自习的上自习,愿意回寝室躺着也可以,外出去冰面上玩的,则必须在指定区域且至少要五人以上。
罗老师自告奋勇带着外出溜冰的学员们走了,卢晓熙和李玄宇则提前回家休息。
意外的是两个小孩居然都不在家,不过桌子上留了字条,说是去赵东霖那边跟着一起糊灯笼。
李玄宇轻笑:“这年都要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