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转眼,就来到了正月十五,中国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正月十三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而今天就是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过年的时候,除了习惯性的认为过年三天乐之后,最期盼的就是元宵节了,虽然元宵节没有法定的假期,但是元宵节作为春节的尾巴,也是正月里面第一个月圆之夜,自古以来,这一天都是喜庆的,看花灯,猜灯谜等等一系列的活动,都说明了我们民族对于这个节日的重视。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我们对于元宵节的重视和关注。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随着夜幕渐渐降临,早早吃过了晚饭的一家人已经出现在了镇上的仿古一条街,虽然之前就看过了,但是今天才是应景的时候,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随着人山人海的走动着,走马观花一般的观灯,一家人也是甚为开心,但是今天的目的并不在,而是在此等人,等二哥三哥,以及东子一家人,早早就约好了在田园综合体外面的停车场汇合,然后一起出发,今天要去市里观花灯,然后再去见识一下九曲黄河灯阵的风采,这才是今晚的行程。
只是现在还早,一家人随着人群在街道上溜达着,从仿古街一直到田园综合体,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花灯,飞鸟,走兽,各式各样的灯笼,繁花似锦,看得人也是心旷神怡。
“我靠,我靠,我靠,人比人气死人啊,我们这边的元宵节灯会,我以为已经算是很赏心悦目了,满大街的小红灯笼,再加上广场上歌功颂德的主题打灯笼,本以为很喜庆,很热闹了,所有人看的津津有味的,但是看了大大直播间的灯笼,我就感觉我们这是乡下来的,没见过世面啊!”
“楼上的,别侮辱乡下人,你可知道,大大现在就在他们镇上,就是你口中的乡下,你可别侮辱乡下了,要是乡下不好,你们这里就没法看了啊!”
“羡慕嫉妒恨啊,真是羡慕不来啊,原本对于传统的文化,不以为然,现在看来,我这是浅薄了啊,果然民族的才是最好的,传统的,才是惊艳的,华流的,才是最吊的啊!”
“闭上嘴,好好看吧,要是没有大大,我们也就是在电视上看看了,现在大大带着我们看看,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但是也比电视上强多了啊!”
“就是,看灯,看灯,你看看那十二生肖的灯组,多好看啊,栩栩如生啊!”
“我靠,来个钟馗的灯笼,这有点不合时宜吧,这是上元节,可不是中元节啊!”
“我靠,我竟然看到了齐天大圣,这是西游记主题的灯组吧,这也太漂亮了吧,你看看猪八戒的大肚皮,最是闪亮啊,帅的一匹啊!”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杨广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我们在好好的看花灯,你给我们整文化,楼上的,你给我说说,那个字怎么读,通什么啊,我们都是文盲,科普一下!”
“好好的花灯不看,还整的吟诗作对的,一股子穷酸味啊!”
“楼上的,别说你没有接受过义务教育啊,只要接受了义务教育,你就不算文盲!”
“对头,别给文盲丢人啊!”
“不得不的说,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