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城县生活,对许多周边乡镇的农籍人口来说,远比自己公社大队里艰难许多。
莫说与城镇居民区别最大的粮食供应,就是一日三餐中的烧柴做饭的问题,就让许多生活在凤城县的农村人,觉得觉得花钱如流水,日子过不下去。
丘陵地带的乡间,林木繁茂,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好歹烧火的木柴,拌饭的野菜,或多或少都能寻到,把日子囫囵过下去。。
然而一到城里,事事都要花钱,生火做饭的柴火,都要到木柴社买。
因此,如今城乡的生活状态,有着非常割裂的鸿沟。
你在乡下守着一亩三分地,集体生产劳作,我在县城里,靠着粮食本,数着供应票过日子。
明霞搬来凤城县的前两年,确实比县城里的普通人麻烦多了。
她们在粮食站是买不到供应粮食的。
其他生活在凤城县的农村人,基本上都是自己从乡下生产大队背粮食。
明霞自然也随大流,对外的说法是,一家人吃得粮食从乡下换来。当然,实际上她们一日三餐吃得精面和精米都是从虚拟网络购物平台上购买的。
虚拟网络平台上的粮食价格不算便宜,但对出售苦梨膏的收入来说,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而且就算在精细米面为王的七十年代,明霞还是以几十年后的健康饮食理念,在米饭中加入了豆类和薯类。
这些杂粮类的作物,在现实中购买的价格比大米低很多。混合烹饪,明霞一家人一个月在虚拟网络购物平台买的米粮,也就是五十斤左右。
虽然在凤城县的生活,比居住在大山里基本开支多了不少,但与明霞感受到的便利相比,这一些支出明霞觉得是有价值的。
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不用将每天的大半时间花费在漫长的山路上,不用每天漫山遍野地捡拾木柴树枝,这其中节约的时间成本,就无法用金钱来估量。
显而易见,半到县城之后,明霞和孩子们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明霞在去生活稳定之后,报名了附近几个工厂联合开办的扫盲班。
明小丫从来没有上过学。在红孩子们心中,她们娘会认字看书,懂得许多东西,都是她自己学来的。
就像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学校的学习只占一生当中很短的时间,自学才是一个人成长的主要方式。
这些想法,也许孩子们现在还无法很深体会,但明霞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把这些成长的经验慢慢浸润在她们的记忆里,是一粒树种,在将来发芽,壮大,开花,结果。
明霞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们自我学习很重要,也没有忽略给自己增加硬条件。
凤城县虽然是一个小县城,也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在获得扫盲班连续三期的证书后,明霞有了报名县城夜校的课程的资格。
夜校,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几十年后几乎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但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受教育程度很低,扫盲班,夜校,函授班是许多离开学校课堂的成年人学习的渠道。
学校白天给普通学校上课,晚上则是留给成年人学习的时间。
明霞现在年龄无法重回学校,也没有精力在全日制的课堂上安安心心的念书,却可以通过国家提供渠道,利用业余时间,获得同等学力。
通过夜校的考试,就能获得等同于初中的证书。
而教师进修学校的函授班,有专门的高中函授和专科函授班,明霞只要通过函授班的课程学习和考试,就能获得同等高中的学历证明。
而专科函授班里就有高中学历的在职人员报名学习,学习进修的人员包括教师,医生等。
以明霞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来说,在规定内最短时间,完成函授班的学习和考核,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更况且,明小丫这具身体的天赋很好。
虽然明小丫从没有上过一天学校,但明霞这辈子念书感觉比上辈子容易多了。
上辈子明霞是一个普通人。
因此在学习上也遵循大部分普通人的记忆规律,记忆,遗忘,背诵,再次复习,不断强化,十分努力最终才能掌握某一门课程80~90%的知识点。
明小丫不同。
一本理论知识的书籍,枯燥乏味,她只要看过1~2遍,基本上能八九不离十的复述下来。
一篇是数千字的文章,重复4~5遍,至少在2~3个月时间内,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
花花小朋友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来自母系的传承,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可以想象以明小丫的记忆力,如果给她足够的学习条件,一定会是铁屋村里飞出的耀眼金凤凰。
很可惜,这个位姑娘从来没有机会。
时光宛如流水冲刷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不曾虚度充盈而饱满的日子,犹如白马奔腾,转瞬而过。
不知不觉中,明霞一家在凤城县,生活了四年。
这四年,摇摇欲坠的木屋被拆除,一座三房一厅的青石红砖瓦房搭建起来。
这四年,明霞自己完成了扫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