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大觉者,明了因果,所以只依缘而行,不作无益之事。观音无法成佛是见不得众生悲苦,纵使明知无益亦无法见众生悲苦而无动于衷,而度无间地狱中永世不得超生的厉魄恶鬼改过自新便是地藏王的无益之事。
纵使明知无益亦无法舍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早已成为地藏王心中的执念,宁死也会坚守的执念,也许,放弃就能远离,他只是做不到。
因而听到杨戬说那位已然离世的司法天神仍旧放不下身上背负的责任时,地藏王菩萨才会生出颇多感触,难怪当初谛听会突然放声长鸣,只为那个和他一样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放弃的男子。
“这不是你的责任。”杨戬正欲继续追问如何才能消弭三界业力,老僧却摇了摇头,让杨戬不要再追问此事,这不是他的责任,也不该由他来承受。
已经有一个杨戬为了那份沉重的责任而死,地藏王又如何能忍心让另一个杨戬也背负起这份责任,没有这份责任,杨戬的生活只会更加精彩。
元神消散变等同死过一回,地藏王菩萨相信那位逝去的司法天神也一定希望重生后的自己能够逍遥自在,再也不用为了顾全大局而低眉顺目的去奉迎谁,使用那些连自己都鄙弃的奸诡之谋。
地藏王心中所想,杨戬大概也能猜到几分,他又何尝愿意趟这摊浑水,右手下意识的从额头划过,谁让他继承了那份力量呢,
“还请菩萨告知如何才能消弭戾气。”除了自己,杨戬实在想不出还能是谁?
“血湖厉魄,凶性极大,每日都有一个时辰,直冲入塔内。老衲要用大悲之心布施,为其度恶拨罪。真君修的是道术,是无法在塔中久留的,还是早些离开吧。”消弭戾气要是那么容易,地藏王也不至于在地狱中镇守数千载。
“那杨戬今日就陪菩萨一同度度这戾气。”封神之战中每有袍泽战死,军中道门高人便会齐诵度人经为其超度,杨戬听得多了,也就记在了心里,封神之战中没用上,如今倒是能派上用场。
血湖中的死魄还只是被戾气侵蚀,封神台中的戾气又该有多恐怖?杨戬本就存了试试血湖死魄的滋味,一僧一神皆正襟危坐,佛门往生咒、道门度人经不断在宝塔中响起,连血湖中的厉魄霎间都静止了下来。
这些这份平静仅仅只持续了短短的瞬间,这些死魄的意识早已被戾气侵染,只剩下最纯粹的执念,纵使是佛道经藏中的往生咒、度人经也无法化解。
谛听时而望向地藏王,时而望向杨戬,神色焦急的张大嘴却只能“阿巴阿巴”什么也说不出来,不过也不用多言,地藏王菩萨和杨戬都知道谛听是在提醒他们血海厉魄要冲上宝塔了。
悲戚哭泣嘶吼怒骂自血雾中传来,烂胄残兵里有兵戈铁马厮杀之声,有颤巍老妪倚门守望,有娇妻泪断肝肠,有懵懂无知的稚子幼童索求父母,有多少凄惨,就有多少怨恨。
这些死魄早已在戾气以及无间地狱的折磨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作为人的一切,只有最深处的执念一直存在,正是这份执念迟迟无法解脱。
往生咒的咒语仍在高台响起,度人经却停了下来,不是因为肉身被死魄不断撕咬,也不是因为他承受不住血海死魄的种种怨念,他只是做不到感同身受。
谷 杨戬终究不是原身,更不是地藏王菩萨,没有那份心怀三界的慈悲之心,无论度人经还是化解戾气更多都只是当做一份责任,而非解救天下苍生。
有生皆苦,有念皆妄。杨戬在意的始终都是自己,纵使消弭戾气也是因为知道自己不做,三界就会拖着他一块完蛋,而不是什么大爱。
有生皆苦,有念皆妄,活好自己就够了。杨戬根本就不在意这些死魄,更不在意能不能度化他们。
“多谢菩萨指点。”杨戬作了一个道揖,随即起身就要从宝塔离开,不管地藏王是否知道消弭戾气的方法,杨戬都能肯定这法子一定不适合他。
像是想到了什么,杨戬刚离开宝塔又折返回去取出大量九转金丹与杨柳甘露放在老僧身边,尽管无法理解老僧的宏源,但看到这幅无悔无怨的庄严法相,心中难免会升起几分敬佩。
就是这些甘于奉献的人才让三界变得更加美好,杨戬无法变成这样的人,也不想变成这样的人,但不代表他不尊重这些人。
“昔日封神一战,天地间杀戳太重,戾气重重难散,老衲本意度化厉魄消弭戾气,然而数千载过去了,无间地狱中的死魄只进不出、有增无减。”就在杨戬离开宝塔的瞬间,往生咒的咒文为之一顿,随后再次响起。
地藏王不忍厉魄苦苦挣扎,纵使知道徒劳,也心甘情愿舍弃精血灵魄为这些厉魄求一个悔改的机会,然而这些死魄根本不会悔改,有没有机会都一样。
“多谢菩萨。”离开宝塔之后,杨戬不断思索地藏王刚才说的话,这些厉魄原本是有悔改解脱的机会的,是生灵的本性让他们无从解脱。
盘古尊者破灭的意志是根源,生命好利重己、轻人贪嗔的本能会让这股戾气永远无法消灭。难怪地藏王菩萨不愿告诉他的,杨戬既无法磨灭盘古尊者的意志,也不可能断绝生灵的本能。
难怪伏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