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电话费也比较昂贵,跨省电话更贵,所以,范澄喻一走就音讯全无了。奚凝霜偶尔也会着急,但着急又有什么用,她坐在院子里闭上眼睛,像是想入定。这段日子为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磨练耐性,她捏泥模的功夫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
再说去展会的范澄喻随王再山一行来到深圳之后,王再山为他引荐了另外几位师傅。当时的琉璃圈内老师傅带徒弟的不多,不是他们不想收,而是根本没人学,少有人能吃得这样的苦,又不去计较前期的巨额投入。几位师傅都打量着范澄喻,他们都和王再山年龄相仿,范澄喻是下一辈,这样的年轻人能在这条路上走多久,他们都心下狐疑,便都没把范澄喻当回事。
王再山当然知道几位同行的想法,曾几何时,他也和他们一样。王再山让范澄喻把他的作品拿出来给他们看。范澄喻心知师傅的良苦用心,那些作品都是奚凝霜帮他打包的,每一个都用棉布和棉花包裹了几层,他一件件地展开摆满一张桌子。老师傅们,拿起其中的几件看看,再看看范澄喻,“年轻人的工艺不错,学多久了?”
王再山一脸得意,名师出高徒嘛,他为范澄喻自豪,接道:“五年。”
几位师傅又看看他们师徒二人,不禁笑了,“不错,老王,你也有传承人了。看这工艺像你教的,但又有点不同。”
“这小子还是有点灵气,对每一道工序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也开始有自己的特点了。”王再山得意地向他们介绍。琉璃制品每一家烧出来的东西都会有些许的差异,看似相同却又不同,从配色到工艺,或多或少总会有点不同之处,而这种不同之处带着各自的风格,要说是有意为之也不尽然,琉璃界的那些师傅们一看作品,大抵就能看出来出自哪位师傅之手,而外行从来看不出门道。
范澄喻看看眼前的几位和王再山同一级别的师傅,心底免不了战战兢兢,听他们这番评价之后,不由得又心中大喜,个人风格和特色也是一个无形商标,他们既然这样说,至少说明自己有了一席之地,他感激地看一眼王再山,感谢师傅的推荐。
王再山却不以为意,继续和几位老朋友说:“我也观察小范很久了,是块料。”
几位师傅最初听王再山说此行多加一个人,能为大家分摊掉一点费用,他们还怕是外人,心有不愿,见到范澄喻是个老实的年轻人,并没放在眼里,根本就没想到他也做琉璃,经王再山此刻一番介绍,不禁觉得后生可畏,纷纷赞许。无论这些赞许是给王再山面子,还是真心实意,对范澄喻来说都是一种鼓励。
第一次来参展的心情即紧张又兴奋,刚到深圳的那个晚上并没有睡好。第二天匆匆忙忙吃了早餐,就赶去会场布置。展会会场比范澄喻想象的大得多,而他们的展台只占这会场不起眼的一隅,就像天空中洒满的繁星,根本无法认清哪一颗,这让他有一点失望,这么小的展台能被人看到吗?却见几位师傅都气定神闲,有条不紊地布置展品,只能收起自己的担心,跟着忙碌起来。
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同行其他师傅的作品,以往他只听王再山讲起过这几位师傅的工艺风格,此刻亲眼目睹,多了许多启发和触动。经每位师傅的手做出来的作品哪怕都是同一种模子克隆出来的,都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特点。这感觉太奇妙了,范澄喻看着看着就忘了自己要布置自己的展品。
“你怎么还愣着,快去把你的作品摆上。”王再山是过来人,一眼洞穿范澄喻的心思,喝了一声。
范澄喻恍然回神,马上布置自己的展品去了。因为他出了展费,所以,他的作品可以和几位师傅并排摆在一起。他愈发觉得自己不虚此行。且说这样的喜悦时刻,他最想和奚凝霜分享,他想着将来有一天,一定也要带上奚凝霜一起来长见识。不过,从到了深圳还没有合适的机会给她打个电话,他猜她也一定等得心急。
展会很快就开始了,几个人中范澄喻最年轻,他边学边做,凡是有人经过,他都将他们的图册递上,只是因为参展的经验尚浅,但凡有人在他的展台前流连,他都紧张地不知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作品。到第二天,他才自如一些,能轻松地与看展的客人交流作品的内涵与工艺。只是两天了,他的作品还没有一件销售出去,而其他几位师傅纷纷有作品被看中买走。那天晚上王再山怕范澄喻泄气,安慰他很久。到了第三天,范澄喻来时的激动心情已经被打击得平静下来,不止是平静,隐约间还有点焦虑,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作品到底因为什么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
终于有一位顾客站在范澄喻的作品前仔细端详,王再山也看到了那个客人,他瞄一眼范澄喻,为师的了解徒弟,早在范澄喻的脸上看出他沮丧的心情,上前帮他说上几句,才迈了一步,见范澄喻走上前去,“先生,您好,是不是看中哪件作品了?”那人两只手背在身后,也不去拿哪一件作品,只是在他展台前端看,听见范澄喻说话,抬眼看看他,“这些作品是谁做的?”
范澄喻听对方这样问,一时语塞,前两天也有人问,一听是位年轻琉璃师傅的作品,就犹豫了,眼前的这位顾客,在他的展台已经看了五六分钟,看样子是对某个作品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