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脱险了,但事情发展的让人哭笑不得。
如果在这里用一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放到此时的英军身上再恰当不过。
有人不要命地去救人,然而被救的人却不要脸地只顾自己逃跑,哪还管兄弟的命,只要自己活着。
事有凑巧,今天在玩“和平精英”游戏时,我与2、3号队友被围,正与敌人拼死搏斗时,其中的3号突然丢下我们俩,偷开一辆车,自顾自地跑走了。
这是一场游戏,输了就输了,无非哈哈一笑而已。
但是,在真正的战场上,碰到这样的队友,谁还笑的出来。
然而英军就是这样的队友。
正当新编师38与日军两个联队苦战时,脱险的英军啥话没说,拿起自己的背包跑走了。
还好,新编师38很争气,即使不用帮忙,也打败了日军,逼的日军不得不放开包围圈,随后败退。
换一个说法,如果英军不自己逃走,从里到外地配合新编师38作战,那么,日军的两个联队还能稳妥地撤走吗!接下来,就不光是夺回仁安羌油田问题,还大有可能全歼日军的这两个联队。
如果此役获得如此大的战果,接下来,其他的战场可以减轻压力,或者转变战场局势完全有可能。
英军中肯定会有不怕死的勇士,但可惜,毁就毁在没有好的领导。
亚历山大上将脱险后,没干别的事,痛定思痛后做了以下决定:
内容过长,估计也没啥看头,只简略地说:
放弃仁安羌,继续后撤,能守的守,不能守的就扔了吧!
下达这个命令时,亚历山大早就脱离开了仁安羌。
这时,他终于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走的时候没撂下什么话,兄弟还在那与日军作战呢!我这般没事地脱离了战场,这话说出去,好说不好听,还得找个理由挽回点面子,于是,来了这一手,一纸命令。
他在下达这几个命令时,第一条冠上了史迪威的名字。
第一,第二,第三等等,五条命令,全部是中国远征军如何如何,几乎都是掩护英军撤退,阻止住日军。
这下好说了,不是我让的,是总司令让的。
于是,英军脱离开战场,走的冠冕堂皇,一点不害羞。
人家走了,油田不要了,战略要地丢就丢吧!还有下一个。
即然如此,新编38师也不能在这里坚守了,只好按着命令向后撤。
由于有了亚历山大的这项命领,4月25日仁安羌再度失陷,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又把油田夺了回来。
致使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了好几天,在仁安羌取得的战果付诸东流,还白白搭上了几百条性命。
盟军继续一路向后撤退。
下一站东枝。
杜建明带着军5到了这里后,纵观全局,拿眼一看,看出了东枝的战略价值,它是日军北进,前往腊戍的战略要地。如果守住东枝,便能阻止住日军,还有可能扭回败局。
于是,杜聿明赶紧上书给联军司令部:
“东枝和梅苗两个重镇,是守卫远征军基地腊戍的两大门户,如果守住了这两个重镇,就能确保腊戍安全。”
为何要保腊戍,因为腊戍是中国远征军的重要基地,所有后勤保障物资全在那堆着。
现代战争,想要取得胜利靠什么,没有强大的物资保障可不行。
由于英军运输不力,没能及时运到前线,一直搁在这。
如果保住腊戍,保住这些物次,以后,还有可能与日军再次展开一番较量。
然而,杜建明的这篇报告打上去,没人理。打了几次电话催,司令部的人也是支支吾吾,问急了,干脆说这里不重要,还是在曼德拉会战重要。
此时,史迪威、亚历山大等人考虑的不是东线的远征军能不能活,而是西线通往印度的道路能不能维持住,只要能保住这条路,战争进行的再不利,他们还有后撤的余地,否则,此路不通,便进不了印度。
因此,西线才是他们要确保的重点。
致于其他的,先放一放再说。
毕竟腊戍离着中国云南近,不是盟军司令部的首选。
这时候,盟军内部还算是意见统一,因为没人给中方说话,一律都是西人做主。
最可气的是那个罗卓英,他是盟军副总司令,是中国远征军总司领,蒋介石把他放在这的目的,那就是代表着中国远征军,在这里也有一份力量。
可惜,这位老兄不知怎么就晕了头,也可能是能力有限,想不出什么好点子。
即使你想不到,理解不了,手下不还有一帮中国兄弟吗,找他们商量呀!
可他不,什么都听史迪威的,敢对手下弟兄们说不,却不敢对史迪威说不同意见,兴许,他那恐西症是袓上传下来的,有10万远征军给他撑腰,他都不敢说句硬话。
于是,盟军总司令部还是一言堂,老史说咋地就咋地。
即然罗卓英不反对,老史更加坚定了信心,一心要在西线曼德罗与日军进行会战。
没办法了,连中国人自己都不同意杜聿明的意见,史迪威又找到了最好的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