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年节已过,但是北京城中仍然热闹非凡,长安街上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脸上挂着惊叹之色,嘴中说着不一样的方言。
这些人便是从全国各地而来的举子们,他们要参加在二月底举行的会试。
科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到明朝时,科举考试制度更为严密和完备,每逢“大比之年”,便有各地文武举子进省城或京城应试。另外,还有大批的商人也来到省城和京城做生意。
甚至科举的影响力还涉及到了朝鲜,越南等地,他们也效仿中央王朝,在他们的国内,开展科举制度,吸收人才。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按照惯例,科举总共分为五次考试。分别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五个层次。
简单意义来说,童试更像是一个资格考试,通过了此项考试便可以被称之为童生,拥有进行下一项考试的资格。
院试则是最低等级的功名考试,通过了院试的人,就能够获得秀才的身份。到了这一步,便算是初步迈入小康阶级了。
秀才按律,可以免除徭役,可以有奴婢使唤,普通的百姓富户,是没有资格使用奴婢下人的。并且秀才可以受到法律优待,以及礼貌待遇。
乡试便是读书人做官的一道门槛,只有通过乡试,考取举人的功名,才具有做官的资格。
而会试便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考试,除特殊情况以外,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各地的举人们通过了会试以后,被称为贡士。
在会试结束以后,所有的贡士们,便会前往皇宫,参加最为轻松的一次考试,殿试。
因为殿试是由皇帝出题,来决定这些贡士的名次,也就是说理论上当一名举人通过了会试之后,便已经基本相当于成为了一名进士。
等到考试以后,皇帝会亲自翻阅前十名考生的卷子,并且来决定第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人选和二甲前七名的顺序。
由于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涌入北京城的缘故,这段时间可是将北京城内的大小客栈老板们乐的睁不开眼。
尤其是进了二月以后,北京城中的大大小小的酒楼和茶肆几乎都是顾客盈门,人们纷纷在讨论着即将进行的会试,更有好事者,竟然开出了赌盘,讨论起了今科状元花落谁家。
不仅是京中百姓们以及举子们激动,就连朱由校也是颇为兴奋,这是他从未有过的经历,所以事无巨细,均是亲自过问。
..
"王安,炭火都准备充足了吗?"
朱由校突然抬起了头,向一旁的王安问道。
会试要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如今的天气正寒,倘若要是没有足够的炭火,不得将举子们活活冻死吗。
看着一脸兴奋的朱由校,王安有些无奈,他不懂一向成熟稳重的朱由校怎么会在这件事上这般随性。
"爷都安排好了,您就放心吧。"
王安已经记不清了,这是朱由校第几次过问此事了。
其实也不怪朱由校如此兴奋,在后世他从小到大参加考试无数次,但是沦为考官倒是头一遭,而且还是全国性的考试,所以难免兴奋之情。
"考棚可充足?都收拾干净了?"
聊完了取暖的必须物,朱由校又转头问起了举子们考试的地点。他可是知道那里地方狭窄,环境阴暗,常常有人因为一场考试,导致大病一场。
甚至还出现过有人因为考试,而将自己的命都丢了的事情。
"充足,奴婢早就派人收拾干净了。"
相对而言,京城的考棚应该是环境最好的,早在万历初期,经大学士张居正提议,将京中考棚全部变为了砖瓦结构,比木质结构好清理的多。
"何阁老还没有将题目送来吗?"
关心完了考试的地点,朱由校又将注意力放在了考题身上。
此次会试,由大学士何宗彦及朱国祚担任主考官。
"没有呢皇爷,您就别急了,一切自有定律,出不了乱子。"
王安先是无奈的一笑,随后朝着朱由校说道,他还从未见过朱由校此等样子。
"卢象升最近在忙什么?"
见王安不让自己关心考试的事,那自己关心一下考试的人总没有错了吧。
朱由校可没忘记国子监监生卢象升,按照规矩他也是有资格参加此次会试的。
王安一愣,显然是将这名监生给忘记了,一时间没有想起皇爷口中的卢象升是何人。
朱由校一见王安的表情,便知道他已经将卢象升忘了,不免有些好笑,原来王安也不是过目不忘。
"一直待在京营的那名国子监生。"
经过朱由校提醒,王安这才想起了卢象升为何许人也。
说起来,因为卢象升的一系列操作,他对于卢象升这个人印象还颇深。
按理来说,一名国子监生得了皇爷的召见,简在帝心,可谓是莫大的运气,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好好准备会试,只要通过会试,便是前途似锦。
可是卢象升并不如此,纵然他得了朱由校的召见与勉励,可是他依旧整日的往京营中跑,整天与那些宿将们待在